help

互助会

佛学入门丨心意识的研究

管理员 发布于:2023-08-03   浏览量:167

 
心意识的研究,是学者重要的课题。佛法以有情为本谈佛法是必谈有情问题。而心识却是有情问题的核心,心识是有情的特征,是生死轮回的根本。有情的生命相续,业果缘起,乃至一切活动的功能,其根本动力即在心识。所以佛法对心识的情状,有特别精细的发挥。全部唯识学,都谈的心识问题。
《俱舍论》说:“集起为心,思量为意,了别为识。”同是有情精神主体的情识,但在有情心理的作用差别上,就分为心、意、识的三个名词来说明。
“心”的梵语是质多(cit ta),义为“集起”。就是积集种种善业和不善业的“习气”所在。习气是种子的异名。我们的内心,平日受外来的六尘缘影所熏习,使遗留下来的习气种子在心内,积聚一起,含藏不失,亦不灭坏,将来遇到外缘的激发,又会生起现行的果法。所以在唯识学上,把这心名“阿赖耶识”(藏识),就因它能含藏受薰的种子功能,永远不会失坏,因此得名为心。
但是这心内的许多种子从何而来呢?是从前六识的攀缘外境而来的。所以从六识攀缘方面说,又把这心叫做“识”。识的梵语是“毗若南”(Vijnana),主要的意义是“了别”为性。了别有粗有细。粗的了别多在前六识,细的了别则在七和八二识。现在说的前六识是以了别为性的,因它善于攀缘外境,侧重在所能对的境界。起内在的生起能了别的认识功能。如眼识了别色尘,耳识了别声尘,鼻识了别香尘,舌识了别味尘,身识了别触尘,意识了别法尘。尘就是外境,因识是要依根缘境而生起的。由于能依有六根和所缘有六境,所以中间生起的识亦有六识。这好像生理学上说的视觉、闻觉、嗅觉、味觉、触觉、知觉的道理一样;只不过在心理学上是很抽象的名词,在佛学上就把六根、六尘、六识的畛域,很具体很精细的分划出来了。
六根虽为六识所依。使识生起了别的作用;但眼等前五根是属于生理的物质机构,只不过是有为识所依而有生识的作用,却不是生识的源泉。产生心识活动的源泉,是即潜在里面的意根,也就是现在所指的在心意识中独得意名的“意”。意的梵语“末那”(Ma No),华译作“思量”。在唯识学上,说它从无始以来,常执第八阿赖耶识为自内我。恒审思量,没有间断,所以独得意名。因它恒有审察思考的功能,前六识遇到外境依根生起时,它对于所缘的行相,就生出深刻了别的作用。所以经中说“依意生识”,可见意的特义,是能生六识,为六识所依,也是外界一切认识活动的枢纽。
意在精神界的主要任务,向内是执取根身,向外是认识境界。根身是指眼、耳、鼻、舌、身的五色根 (这五种都是有形色可见的)。所以我们人的身心自体,为六根的总和。前五色根,是物质的生理机构,后之意根则为精神的,属于心理的。为物质的生理机构的五色根,必依心理的存在而起作用,假使意根一旦放弃执持的功能,生理的五色根也即时变坏了例如眼等五根能为眼等五识生起的增上缘,就因为有意根的执持,如果意根放弃执持的任务,眼等五根也失去活动的能力了。生人和死人同样有五根存在,生人的五根有灵活的作用,死人却没有。关键就在意根的存在与否。所以说意根在内的功能,是执取在外的根身。同时,意根不但执取内面的根身,亦是由于意根的存在,五根就产生认识外界一切活动作用。如果没有意根,五根宣告崩溃腐烂,更谈不到发识而认识外界的活动了。
总之:有情生命的中枢是意处,而意处是从精神界统一性的心而来的,即由于心的集起五识外缘谢落的影像,承受意识内取根身的积习余势 (习气),引发业力而策动意处而生起生命活动的作用:又由意的活动而引生识的向外警缘六尘境界;由识的攀缘而又集起种种净不净界的种子,而充实于内心。这样识从意生,而又生于心,心是种种的积集和统一,故说识是了别,意是动力,而心是精神界的总和,由外而内,从识到心;由内而外,从意到识。无始以来,这心、意、识就不断地交流,成为一切有情心理活动的现象,世界生命不绝的源泉,和业力不灭的所在。明乎此,知生命相续生生不已,业果缘起,循环无息,我们应不忽略现实行为的努力!

来源:《佛学入门手册》圣严法师 著

 

  • 法华教观

  • 天台教观

Copyright © 2018 佛教天台宗 ALL Rights Reserveds.
技术支持:联科科技   网站备案:浙ICP备2022013982号-2 浙公网安备 33108202000754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浙(2022)000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