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nen

临海延恩寺

寺院新闻

天台与净土的关系

管理员 发布于:2019-03-30   浏览量:2365

本讲义的结构:

一、前言

二、正述二者关系

甲一、天台宗的殊胜

甲二、净土宗的殊胜

甲三、台净的互相关系分二

乙一、人物方面的互相交涉分三

丙一、被推为净土祖师的台宗大德介绍

丙二、大弘净土法门没被推为净土祖师的人物介绍

丙三、净土祖师兼修天台教法的人物介绍

乙二、略介台宗大德弘扬净土的修持方法

三、结论

四、最后说明

 

一、前言

二千五百年前,本师释迦牟尼如来降生在我们娑婆世界,佛来到娑婆世界的目的是什么呢?佛自己在《法华经》方便品中说:“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什么是一大事因缘呢?佛说:“为使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这二句话用白话翻译一下,大概意思是说佛来到娑婆世界的目的,是想度每位众生都能成佛出三界了生死,证悟和佛一样的智慧境界。所以释迦如来初成佛道即于寂灭道场立说华严大法,众生劣根者不能得益;不得已再说阿含以应机;再说方等令耻小向大;再以般若法门,令去执着;最后说法华与涅槃终成佛道,大事已毕,化缘已息,重归真际。

纵观释迦如来一代所说八万四千法门,每一法无非是接引众生修成佛道之密术,后来法传东土,我等凡夫,面对浩如烟海的三藏十二部经典,仅能望洋兴叹,不得其门而入,由是祖师慈悲,体仰佛陀本意,根据不同法门而归类,成立十宗,接引各类根机。当知法法皆是从佛金口所宣,本无高下之分,有缘众生,各取所宜之法,依之修行,从古到今,修成就者,不知其数。但时至末法,于十宗中最能适合众生之机者,当推天台与净土。为什么这样说呢?下面大概的原因分二点来说明。

 

二、正述二者关系

甲一、天台宗的殊胜

先介绍天台宗的殊胜。佛教修行方法虽多,然用教观二字包尽无遗,教即指如来五十年所说的一切修行的义理与指归,观即是所修习的方法与实践。我等学人,想要在佛陀遗留的三藏十二部经中得到真实的利益,必须先要了解佛所说的义理,依义理生起真实的信解后,再配合于行门实践修持,才能得到智慧融摄,而获得净化身心直证佛道的究竟。

天台宗灵峰派创始人,后被推为净土宗第九代祖师的蕅益大师,在他的天台宗入门书《教观纲宗》中说:“佛祖之要,教观而已矣,观非教不正,教非观不传,有教无观则罔,有观无教则殆。”这段大意是说佛及历代祖师传给我们的佛法宝藏,唯有教义和观法而已。如果是没有教义的观修之法,即不是正观;如果是没有观修的教法,此教法即不需传续,因为只是有教义而没有观修之法,此教义即是没有用的;如果是有观修之法,而没有教义的指归理论,依此观法修行,便会非常危险。

之所以说天台教法适宜于一切众生根机,是因为天台智者大师本是法华会上的药王菩萨,来东土示迹,他所创立的天台宗教义和修法,湛然大师说,“是依最尊无上的经中之王《法华经》为宗骨,以《大智度论》为指南,以《涅槃经》为扶疏,以《大品般若密经》为观法,引诸经以增信,引诸论为助成”。古大德评论说:“天台宗的义理和修法,在中国几乎代表了佛教的全部,他的组织严密,次第分明,脉络清晰,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一大宗派。”所以台湾慧岳大师说:“汉传佛教的智慧,如果是以实修的广大影响而说,当推净禅二宗最为巨大,如果是以教观的深入影响来说,则舍天台学,再不会有第二家。”

略具佛教知识的人都知道,佛教十宗有偏重于实修,有偏重于理论,而天台宗则教观双美,解行并进,中正不偏,结合的非常完美,这是在历史上特定的大背景之下所蕴育出来的。因为在南北朝时,南方偏重于义理,北方偏重于禅修,及至隋朝统一了全国,而智者大师也是以大智慧大无畏精神,结合当时南重义解、北重禅观的学风,提倡止观双运和解行并进。他糅合南北各家义学和禅观之说,加以去取抉择、整理发展,而成为一家之言,才有今天圆满的天台教法出现。

近代修证而得法华三昧的本空法师,在《烟雨集》中说:“智者大师直传释迦文佛的心印,继承了龙树菩萨大乘空宗的精髓,又能亲证法华三昧的前方便,获得初旋陀罗尼三昧,得清净慧,具四无碍辩,弘宣童蒙、渐顿、不定、圆教四种止观,详释常行、常坐、半行半坐、非行非坐四种三昧,判释如来一代时教,作后学之津梁,金声玉振,集佛法之大成,与西竺释迦牟尼,形成东土释迦牟尼,‘东西对峙’,先后映辉,有证法禅,而施设教法禅,由祖师禅而演成如来禅,为中国佛教界建奠‘圆教’特放异彩,奠定百代不朽之弘业,时人共崇为东土释迦,岂虚誉哉!”

圣严法师说,如果不能以教观并重的规则,佛教界就可能造成二种坡脚形态的情况。一、若仅专修禅观而不重视教义,便会成为以凡夫滥充圣人,出现了增上慢型的暗证禅师,略有小小的身心反应,便认为自己大彻大悟;或者盲修瞎炼,容易走火入魔,损害身心,乃至被魔王附体,生大邪见破坏佛法,小则害己一人,大则害坏社会,犯法作奸,生陷牢笼,死堕地狱,楞严经中释迦如来早有明文教诫。二、若仅钻研教理而忽略了实际的修持,便会成为说食数宝型的文字法师,如经偈说,“日夜数他宝,自无半分钱”,即指这些人。如果一开口就说自己明心见性,顿悟成佛,并称自修自证者,这就是教内称为野狐禅的流类。

而天台教观双运,判定释迦如来一代教法,不出五时八教,并以观法配合五时八教的修证行位及道品次第,纵横阅读天台教典,教不离观,观必合教,整合了大小诸乘的精要,所以透过天台宗,即能领会全部佛法的纲要,以及教义的组织体系,及实践步骤,平衡发展了佛教的法运。这种教法思想,无论在哪个时代,都能起到纠正行人学修分离的极端和过失,特别是末法时代,本来众生就善根浅薄身心懈怠,不肯下功夫学习教理,这对于佛教文化的继承和推广已经带来了极大障碍。

对于这种情况的出现,有些教内的法师和居士们还是没有全局意识,没有认清佛教现阶段的情况,还在声嘶力竭地提倡,让大家不学一切经典,但念四字弥陀,劝阻别人不学其他佛法这种行为,误导后学,使令很多人成为佛教中的佛法文盲,因此变成了他们口中的牺牲品,这种做法已经给佛教界造成了极严重后果。下略述几点如下:

一、不学习佛法教理,佛教教理和修行的方法就没法传承下来,造成了末法的法运提前,给末法的到来提供了积极的条件。这种劝人不要学习的行为已经是帮助魔王破坏了佛法,断送了佛教的命根。

二、不学习佛法教理,就不知道佛教系统的理论是什么,包括佛教的历史传承,佛教对人类带来的好处等等,什么都不懂,信佛的人不能深入经典,不得智慧,就会成为一帮低庸的群体。在这个高科技时代,如果没有文化,不懂佛教理论作为支撑,在世人的眼中,信佛的人就容易被人看成为愚痴者、迷信者、落后者的代表。

三、现在是多元性的文化社会,特别西方文化入侵之后,以西方文化为背景的各种宗教,乘虚而入和佛教争夺阵地,过去是一村一佛堂,现在是一村一教堂、一家一聚会的情况出现;甚至还有村头的佛堂被换成了教堂,寺院的念佛拜佛被教堂中的听道祈祷所替代;已经有很多人一部佛经不念,转而念一声“阿门”,这是事实。外教能够在中国特别是我们温州地区,有着根深蒂故的佛教文化传统为根基的范围之内,尚能迅速地发展,这说明了什么?这就是我们佛门弟子不熟悉教理,说不出道理,没有说服力,才给外教造成了可乘之机。大家想一想,如果有人问你佛教的道理,你能把阿弥陀佛四个字搬出来去顶吗?人家问你凭什么有个西方极乐世界,有什么证据?因果轮回道理是什么,依据是什么?我们不学就没法说好道理。可叹的是现在还是有人劝人不学教理,不要听经闻法,这就是自己把自己变成了愚痴的人,自己把佛教的法运一起往西方极乐世界送。等到这一批信佛的人往生后,佛教的法运也会随着他们一起往生去了,因为佛教文化没有人来传承。这就是那些劝别人不要去听经闻法,不要广闻博学,只念阿弥陀佛四字的结果。还有很多的道理要讲,这里就不继续讨论下去了。

针对以上情况,天台宗向来所提出的教观双运、解行并进,正是末法时代的唯一一帖良药,是真正挽救佛法不倒的中流砥柱,所以净土宗第九代的祖师蕅益大师在《灵峰宗论》中评论说:“佛道以见性明心为指归,以信行法行为方便,信行秉教,法行观心,岂容离教。是以西方诸祖,无不贯通三藏,深入诸禅。南岳天台弘通般若法华,亦未尝不以观心为要,目足并运,入清凉池。否则钻他故纸,终招说食数宝之讥;冷坐蒲团,未免暗证无闻之祸。学不思则罔,思不学则殆矣。法流东土,门庭渐歧。立法者本属一时救病权宜,辗转相传,遂成水火相争,宗教相非,性相掎角,台贤相排。原其故则各是,执其辞则并非。而又教下之人,罔思修证,宗乘之士,多落险涂,致令行果无成,教道几息。惟台岭一宗,始从智者章安,中历荆溪四明诸老,近复得妙峰幽溪诸大师,相继而兴,教观双举,信法两被,故能超贤首、慈恩诸教之观道寥寥,亦胜曹洞、临济等宗之教法贸贸。东南一丝,信可系佛法九鼎于不坠,末世津梁,舍此安从邪。”

又静权大师说,真正想掌握好佛法,必须要懂得天台宗的判教。有的人以为学习佛法,只要根据正文,依文解义,便可明白,何必需要判教,这就是因为不懂天台教法才这样说的。因为不懂判教,就不能明白佛在经中讲的真正意思。例如说涅槃二字,便可作几种解释:一、说灭除生老病死一切都尽,名为涅槃;二、或说生死本空,本来无苦,名为涅槃;三、或说生死是一边,生死灭尽是一边,超出二边名为涅槃;四、或说生死即是涅槃,涅槃就是生死,生死不可思议,涅槃也不可思议。以上四种解释,都是解释涅槃,不懂判教,就会糊涂了,知道判教的道理,就明白佛所说四种涅槃义,是针对四种根性,适应他们而说的。第一种是根据藏教的理为下根性说;第二种是依通教的理为中根性的人说;第三种是依别教的理为上根人所说的;第四种是以圆教的理而解释,是为上上根人所说的。又如说佛身长丈六或说佛身如须弥山,或说佛身有微尘相好,或说佛身等真法界,有这样许多不同的说法,假使不懂藏通别圆四教来判释,怎么会明白呢?所以一学天台教理就能很好地掌握一切佛法,才能正确的修学一切佛法。以教理作为指导,就避免了盲修瞎炼的过失,或原地踏步的辛苦。

又古德云,学佛的过程,定慧相依,是缺一不可的。故经中常说非禅不智,非智不禅。如果有慧无定,则是狂慧;有定无慧,则是枯定。所以研究佛学必依理论和实践相资助,才能转迷为悟,而趣向于成佛的真实受用。因此要得到佛法的真实利益,必须在日常生活当中,端正身、口、意三业为根本。如果妄心攀缘,六根对六尘,生贪、嗔、痴三毒,即招致生死轮回不休。所以净土宗念佛法门主张要念到一心不乱,强调在日常生活中,不被妄心所染污,在念佛时要做到净念相续,都摄六根,以除妄想不令生起。

至于天台宗智者大师妙契佛陀本怀,针对众生根机直说一心是十法界、一念三千等,直悟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以凡夫之地顿证如来三德秘藏,所说的四种三昧、定慧等持,把持名念佛法门,怎样能在九十天中快速即见弥陀如来修法,作了很详细的介绍,具见于《摩诃止观》。因而真正学佛修法持名念佛,欲于当世花开见佛,悟无生者,当应广学多闻,这就是末法学人应学天台的道理!

天台宗之所以殊胜,大家稍微了解一下天台祖师的传承就明白了。天台初祖龙树为印度佛教第十三代祖师,释迦如来金口亲宣于《楞伽经》说:“我涅槃后,未来世当有南天竺比丘,号龙树,能破有无宗,显我大乘法,得初欢喜地,往生安养国。龙树菩萨位证初地,能荷负法界众生,普入三世佛地。”二祖北齐慧文大师,宿秉圆乘、天真独悟,读智论、中论证悟一心三智,即入初住无生法忍证铜轮位,能于一百个世界,分身八相成佛,说法度生。《高僧传》上说:“师在高齐之世,具徒千百,专业大乘,独步河淮,时无竞化,所入法门、非世可知,履天载地、莫知高厚。”后以此法传授三祖南岳大师。南岳大师位证铁轮,分身四门,降服外道,传四祖智者大师。智者大师证法华初旋陀罗尼三昧,教观总持,为双朝帝师,传五祖章安。章安大师始生三月,能称三宝名,写涅槃疏,烈火焚之不热,讲经天大将军护持左右,赶散贼兵,传六祖智威大师。大师陈朝徐陵转世,身长七尺,骨法古秀,登座说法,即有天人为其紫云盖顶,证法华三昧,飞锡行空,有神足通变化不测,号称法华尊者,后法传七祖天宫尊者慧威大师。大师刻志禅法,顿获开悟,被唐朝皇帝封为朝散大夫、四大师,登门求道者,不知其数,到了五代还有吴越王皇帝追封其为全真尊者,后法传八祖左溪尊者玄朗大师。大师头陀苦行,纸衣鞠饮,洗钵则群猴争捧,诵经时群鸟集听,修忏盲狗开眼,跪诵舍利腾空,后法传九祖湛然大师。大师大开妙法,破斥南北各宗,在唐朝三代皇帝三请不去,死后天上天神取全身供养。如是代代相传直到现在,法脉没断共有一千五百余年。

 

甲二、净土宗的殊胜

净土宗以深信、切愿、笃行、求生西方为宗旨,所依教典为三经一论,其中还有法华、般舟三昧经等经典,亦共同帮助推广弘扬。净土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是易门中的易行法。因为修其他法门,最初须深明教理,依教修行,历经三大阿僧祇劫,方能断除执着的障碍,圆成佛道,假若见思未断,依然不脱三界轮回。而念佛法门则不然,不论上智下愚、利根钝根,但能持名念佛,求生西方,纵然不精通教理,也可起修;渐明佛法后,不断惑业,只要信深愿切,临命终时决定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所以净土法门是仗持佛力又兼自力的法门,最为适应末法的根机。

印光大师赞叹说:“大矣哉!净土法门之为教也。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直指人心者,当逊其奇特;十念一念,即登不退,历劫修证者,当仰其高风。普被上中下根,统摄禅教律宗,如时雨之润物,若大海之纳川。偏圆顿渐一切法,无不从此法界流;大小权实一切行,无不还归此法界。不断惑业,得预补处,即此一生,证大菩提。九界众生离此法,上不能圆成佛道;十方诸佛离此法,下不能普利群生。是以《华严》海众,尽遵十大愿王;《法华》一称,悉证诸佛实相。如斯大力用,诸佛共宣扬;若此极发挥,诸祖皆如是。诚可谓一代时教之极谈,一乘无上之大教也。”由此可知净土的殊胜。

从东汉时,净土宗三经一论相续被翻译到中国后,僧俗四众弟子皈信发愿求生西方者,渐渐增多,所以祖师顺应众生根机而宣扬净土法门。最早提倡的是东晋庐山慧远大师,于江山东林寺集一百二十人,创办白莲社,集众修念佛三昧,主要是依实相念佛法,大师自修每天读诵《妙法莲华经》,不但为新翻译的《法华经》作序,而且还为大众上座讲解大乘妙法的妙义。据记载,时有慧义法师,以强正自命,不肯服人,后听远公讲《法华经》肃然起敬。大师又依般若经论修万善同归之行。师净业功深,证念佛三昧,于定中数见圣相,居山30多年,形不出山,被推为净土第一祖。

慧远大师往生后,再经302年,到唐朝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善导大师开始弘扬净土法门,提倡持名念佛,依据天台宗初祖龙树菩萨所作的《十住毗婆沙论》中所说的道理,继承净土法门为易行道,其他法门为难行道,是为净土二祖。善导于山东诸城县依明胜法师剃度,出家后每日诵《妙法莲华经》及《维摩》等经。97年后,天台宗第五代祖师章安大师的法孙承远大师,于公元738年在山西交城县玄中寺大弘净土法门,被推为净土第三祖。再过41年,天台宗章安大师的第五代徒孙,唐朝法照大师于公元769年在衡州湖东寺,开五会念佛道场,大弘净土,被尊为净土第四祖。再过23年,公元794年,净土五祖少康大师于新定乌龙山建净土道场。再过160年,公元954年,时已在五代十国,净土第六祖,原是禅宗的永明延寿大师,每日诵一部《法华经》,总修108事为定课,在杭州净慈寺弘扬净土。再过35年,公元991年,时在北宋初年,天台宗省常法师在杭州昭庆寺大弘净土法门,被推为净土宗第七代祖师。再过580年到了明朝时,公元1571年,莲池大师被推为净土宗第八代祖师,重兴杭州云栖寺,大弘净土。再过53年,公元1624年,天台宗蕅益大师在临安天目山灵峰寺大弘净土,被推为净土第九代祖师。再过39年,时在清朝,公元1663年,天台宗行策大师先在杭州法华寺,后到江苏成立莲社大弘净土法门,被尊为净土第十代祖师。再过64年,公元1727年,清雍正五年,天台宗灵峰正统第四代传人省庵大师,在杭州梵天寺创妙莲法会弘扬净土法门,被尊为净土宗第十一代祖师。再过44年,公元1771年,精通天台教理的彻悟大师,在飞螺资福寺大弘净土,被推为净土十二代祖师。再过129年,公元1900年,印光大师在苏州大弘净土,是为净宗十三代祖师,后圆寂于1940年。

以上十三位祖师中,有七位纯是天台宗祖师,慧远、延寿二位是天台宗所宗的法华经信仰者,少康、善导大师属宗不明,莲池大师教属华严。彻悟、印光二位大师是精通天台教义,而弘净土之法的人。可知净土宗的祖师大部分是天台宗的祖师,或虽不是天台宗接法脉者,但也是天台宗的学人,如彻悟等即是明显的例子。

上面把为什么说未法时代当推天台宗与净土宗的法门,最为切要已经简单介绍过了。大概意思是说,净土法门最为契机,很合适未法时期的众生修学,但修学净土法门虽然不需要特别精通教理,却也必须有对教理大概的了解和正确的理念行持方法。实际上修学净土法门,还是不可以缺少理论指引,有净宗大德曾在其《自警录》中说:“以精深教理销除妄情,以巧慧方便克治习气。此省庵大师所以云,修净业者必须看经教、勤觉察也。理明则信深,信深则行专,行专则功纯,功纯则妄除,妄除则真显。”而天台宗指导修学的教理清晰、层次分明,正好可以作为弥补,所以以天台教理做为指导与学修净土法门的相结合是最为殊胜的。

净土第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赞叹蕅益大师所著的以天台宗教理为基础的《弥陀要解》时说,纵使诸佛出世,释迦重来,再来解释弥陀经,也不会超越蕅益大师的注解。这部以天台宗教理为基础解释弥陀经的著作的例子,由此可见一斑。

 

甲三、台净的互相关系分二

我们已经大略地明白了天台和净土的祖师传承,接下来即正式说明天台宗和净土的互相关系。分为二方面来介绍:

乙一、人物方面的互相交涉;

乙二、依台宗而弘扬净土的修持方法。

 

丙一、天台祖师被推为净土祖师的人员介绍

 

在前面介绍净土宗的殊胜的内容里边,已经大概的把十三位祖师分类一下,大部份是天台祖师,以及和天台宗有直接关系的人员。下面即详细地一一介绍。

 

净土宗第三代祖师承远大师

第一、承远大师的传承

隋开皇年间(公元581年),智者大师为了报答出生地之恩,即在湖北荆州造了一座玉泉寺,首任方丈就是天台五祖章安大师。章安传弟子道素,道素传弘景,弘景传法于惠真,惠真大师曾经被唐玄宗封为玉泉寺系天台宗第七代祖师。惠真的弟子即是承远大师。这样一算就知道,净土宗的第三代祖师承远大师是天台宗智者大师系的正宗传承第五代法孙。

第二、承远大师的传记

承远大师生于唐睿宗太极元年(公元712年),四川锦竹县人,二十四岁时到荆州玉泉寺依惠真法师剃度出家。后来惠真法师命他去南岳衡山弘法,大师在衡山刻苦修行,守戒甚严,茅屋仅蔽经像,有人供养则食,无人供养则野草充饥,专修天台宗所传的般舟三昧、念佛法门。不久远近风闻,全国各地慕名求道的人非常多,大家常见一人身形羸弱,满面尘垢,负薪担水,有的以为是大师的侍者,而轻慢之,却不知那正是大师。据说当时法照大师在庐山,一日入定,往极乐世界见一僧人侍立在佛侧,询知是南岳的承远大师。出定后,法照即往衡山拜承远为师,在其座下学习。后来法照被唐代宗皇帝拜为国师。皇帝听说承远大师至德,常南向而礼拜,并赐名所居之地为般舟道场。

 

净土宗第四代祖师法照大师

法照大师身世事迹不详,初于庐山修念佛三昧,后师从衡山承远大师,为天台宗章安大师六世孙。唐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大师与同伴数人到五台山,曾见文殊、普贤为众说法,并蒙二位菩萨开示念佛法要,摩顶受记。出五台后,于并州行五会念佛法,教化信众念佛,名声远播,世称“五会法师”。后在五台山竹林寺专弘念佛法门,直至圆寂。

 

净土宗第七代祖师省常大师

省常大师生于五代后周显德六年,卒于宋真宗天喜四年(公元959—1020年),钱塘人,七岁出家,十七岁受戒,戒行谨严,通《大乘起信论》,依天台宗十六代祖师义通大师,学习天台止观法门,后住杭州昭庆寺专修净土。大师的德业主要体现在自利成就,启建结社念佛。大师曾经结净行社,以宰相王旦为社首,前后入会,有120人皆称净行弟子,另外还有80位比丘,千余信众参加,从此江南念佛之风日盛。大师以念佛法门自行化他,数十年如一日。宋禧四年于寺中端坐念佛,厉声唱言“佛来了”,随之而化。

 

净土宗第九代祖师蕅益大师

蕅益大师生于明朝万历年间(公元1599年),江苏吴县人,二十四岁出家,曾于天台宗第三十代祖师传灯大师座下,学习天台宗教理。32岁时,大师在佛前做阄问佛,四次拾得天台阄,于是专心台宗,深达性具之学,止观之用,依据天台教义注释经、论、疏钞,大力弘扬净土,著作有《弥陀要解》、《灵峰宗论》以及《净土十要》、《教观纲宗》、《法华会义》等。

 

净土宗第十代祖师行策大师

行策大师生于明天启元年(公元1626年),江苏宜兴人,二十三岁出家。出家后遇到天台第三十代祖师,高明寺传灯大师的弟子樵石法师,学修天台教观,并共修法华三昧,宿慧顿显,教理通达。康熙三年结庵于杭州法华山,专修净业。康熙九年,住常熟普仁院,兴办莲社,信从者很多,并发起念佛七的共修法会。此种行为使得许多社会不同阶层的居家学佛人士,虽不能长期住寺修行,亦可在短时间内共修净业。此种行法,是为清代时念佛七的最初创始,一直影响到现在。师对念佛作开示说:“持名念佛,贵在一心不乱,不间不杂,非必快念、多念为胜,但不缓不急密密持法,使心中一名佛号历历分明。着衣吃饭,行住坐卧,一句洪名,绵密不断,犹如呼吸相似,既不散乱,也不沉没。如是持名念佛,可谓事上能一心精进者,于事上能一心精进念佛,则往生必有份;若能进而体悟念佛之理,以达理一心精进念佛,是则事理圆融,往生无碍,且品位自高。”大师弘法特点,特别指明修净土教法,在信愿行三资粮中以真信为首要,他曾作《劝发真信》中开示说:“末世行人罕获灵验,良由信愿不专,未能导其善行,以要归净土故也⋯⋯苟无真信,虽念佛持斋放生修福,只是世间善人,报生善处受乐,当受乐时即造业,既造业已,必堕苦道。正眼观之,较他造恶者,仅差一步耳,如是不名真信。”论文同时指出,怎样是念佛者所具真实信心,要点有三:一是要信得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我是未成之佛,弥陀是已成之佛,觉性无二;二是要信得我是理性佛、名字佛,弥陀是究竟佛,性虽无二,位乃天渊;三是要信得我虽业障深重,久居苦域,也是弥陀内心之众生,弥陀虽万德庄严,远在十万亿刹土之外,是我心内之佛,即是心性无二。这些理论即是天台教理作为说明,巧妙地说出了净土真信的秘意。后于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七月初九日)往生,大师虽精通天台教理,但接禅宗法脉。

 

净土宗第十一代祖师省庵大师

大师江苏常熟人,生于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七岁出家,十五岁受戒,严持戒律,日中一食,夜不倒单,衣不离体,终生精进不怠。二十四岁依天台宗灵峰寺第三代渠成法师和绍昙法师学习天台教理,深达三观十乘之旨。绍昙法师遂传大师为灵峰四世天台正宗,后于崇福寺开悟。灵熟和尚欲传禅宗法卷,不授,自谓天台法脉已传,婉言谢绝。后大弘净土,临终时说偈:“身在华中佛现前,佛光来照紫金莲,心随诸佛往生去,无去来中事宛然。”此偈中说出自己证理事一致的念佛功夫。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自知时至,合掌而寂。

 

净土宗第十二代祖师彻悟大师

红螺山资福寺彻悟大师生于清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俗姓马,京东丰润县人,幼通经史,剃发后遍历讲席,博贯性相,而于天台教法,三观十乘之旨,尤为心得。后参如纯禅师为其开悟印证,继接法席,宗风大振,每谓禅门宗匠尚归心净土,况今末代,尤宜遵承,于是专修净业,以天台教理大弘净土,日限尺香会客,过时则礼念不已。后退居红螺山资福寺,衲子依恋追随,众遂成丛林。大师精通法华三观十乘之旨,对天台宗的教理与修持十分熟悉,并以此为基础,后参如纯禅师得其印证,可知彻悟大师根源在于天台止观,开悟后大弘净土,但他的天台宗法脉不明,所以只称他为半个天台宗祖师。他走的也是接禅宗法脉,以台教弘净土的路线。

 

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

十三祖印光大师,生于清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陕西合阳县人,出家后先在红螺山资福寺看到《弥陀要解便蒙钞》,以后受其影响,才开始学习天台教理。后来在普陀山闭关时,阅藏经,精研天台教观。所以印光大师,向来都是教在天台,行归净土,一直到现在,苏州灵岩寺还是保持宗风不变,所办的灵岩山佛学院,开课还是以天台教理和净土经典为学习之本。大师卒于1940年,接其法脉者即妙真。妙真法师是谛闲法师的学生,与宝静法师等都是同学。

由上可知,净土宗祖师的渊源,大部分来至于天台法系。在历史上,天台学人不仅配合净土法门修持,或者以天台义学阐释净土法门,有的天台弟子更以弘扬净土为其毕生事业,功绩卓然,所以成了净土宗的祖师。在净土十三祖里面,天台宗弟子占了六位,如净土宗第三代承远和第四代法照是天台宗正宗玉泉寺派的弟子;净土第七代省常法师为天台宗第十六代义通大师的弟子,先学天台教观,后来结社念佛,专修净土;净土第九代智旭大师是天台宗第三十一代祖师,也是灵峰寺系的开山祖师;净土宗第十代行策大师是天台高明寺第三十代传灯大师的徒孙,自修法华三昧,深达天台义理;净土第十一代省庵大师则是灵峰寺天台正宗第四世也。另外,净土第十二代彻悟大师,精通天台教观,弘扬净土法门;净土十三代印光大师,教在天台行归净土,到今天灵岩宗风未变,这是最好的说明。可知天台祖师即净土祖师,虽是净土祖师却也是天台祖师,净土法门在历代祖师的推动下,一直延续到现在还非常兴旺。实际上,台宗法门和净土法门各有所长,天台宗富于义理而其观行修法,要求非常高,必须通达教理,才好起修,所以很难在信众之中普及推广,只能适应有一定文化基础的知识分子;而净土法门,如果想说明阿弥陀佛是怎么创造了极乐世界,为什么一称阿弥陀佛即能带业往生,这些道理也很深奥,必须是用天台教理,才能说的明白;但流传到民间的信众之中,却只是认为一句弥陀,持名念佛就可以了,因而导致那些有知识的、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每每以为念佛求生西方是神话,是一种极为可笑的迷信行为;况且,介绍净土法门的三经一论的内容,也单单着重介绍修持方法和净土法门的缘起,及净土的依正庄严等,在哲学理论方面却比较少去探讨。

针对这种情况,天台宗祖师为了使净土法门能够普摄上、中、下三种根机,即以天台教理作为净土法门理论的后盾,又通过净土法门的宣扬,比较合适地介绍了天台教理的原貌。从天台智者大师作净土四部论典后,天台宗思想就融合于净土法门之中,天台宗历代祖师也无不致力于弘扬净土法门。从上面十三代净土祖师的比重中可以看出,竟然有七位是从天台宗来的,或是与天台宗有关系的,或是以法华信仰作为自修的。这些例子同时也说明,净土宗的一些祖师在弘扬净土法门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受到了天台宗的影响,可见天台宗历代祖师非常巧妙地通过对净土法门的宣扬而间接弘扬了天台宗。

由于天台宗高僧大德们的努力弘扬,净土法门高层次的修行活动又在民间兴旺起来,当然其中也有他宗法师的助扬。随着天台宗大多数祖师兼弘净土,自然而然地就把天台宗修习的念佛用功方法,如十口气念佛法,净土忏法、观想赞偈、放生等仪轨融入了净土法门,形成了一种台净合一的浙江佛教风格。此种风气的初始,可上追溯到隋唐时期的智者大师,而到了宋代就更加兴盛了,当时天台宗三大道场杭州天竺寺、宁波延庆寺、台州白莲寺,全部结社念佛,人数万余,念佛时声振山谷,散会时道路堵塞,这种风格一直传承至今。

 

丙二、天台宗祖师以天台教理弘扬净土,没被推为净土宗祖师的人物介绍

历史上,天台宗与净土法门有着很深的渊源,在发展过程中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形成了后来教在天台、愿归净土的局面。净土宗的经典理论解释与修持方法,大多源于天台宗。天台宗还培养了一半多的净土祖师,上面已经把净土十三代祖师的情况介绍过了,大家一回想就会明白,而天台宗的学人也是绝大多数把求生西方净土当作终生的追求。

佛法在东汉明帝十年(公元67年)传到中国后,直至汉灵帝光合二年(公元179年),也就是从中国有佛教开始,过了一百多年后,才有支娄迦谶法师,从印度带来梵本,翻译出《般舟三昧经》,是为中国净土法门经典的第一部经书。到了三国曹魏嘉平四年(公元252年),印度沙门康僧铠译出《无量寿经》。到了西晋时期,晋武帝泰始年间(公元265—274年),根据唐朝道世法师所著的《法苑珠林》卷四十二中的记载,才开始有了信仰弥陀净土,求生极乐世界的阙公则往生。此则故事是根据晋人王琰的《冥祥记》而来,并非正统史书,此为我国现存文献中,有关弥陀净土信仰的较早记载。

西晋太康六年(公元286年),竺法护译出《正法华经》,自此国人始知有观世音菩萨,并有灵验之说,是我国有观世音菩萨信仰之始。根据正统史实记载,晋朝末,岱山僧显法师,得观经,遂专修念佛三昧,是为生西方第一人,但当时战乱纷飞,资料较少记载,所以知之者不多。汉传佛教中对弥陀净土的往生到了西晋时期,虽有零星的记载,但是因为净土相关经典尚未汉译到中国,此时的弥陀信仰并未开始流行。

到了东晋孝武帝太元六年(公元381年),庐山东林寺,净土第一祖慧远大师,讲《大乘妙法莲花经》,并为作序文,创建白莲社。慧远大师同一百二十三人在阿弥陀佛前发愿,共期西方,希望由禅定修行,得到念佛三昧,而得解脱。不过,慧远大师依念佛三昧而见佛的观想修法,重视在现世的禅定成就而解脱,这与后世的持名念佛,以靠佛力求生西方有所不同。此时在慧远大师的影响下,大家开始了解净土法门,但那时净土法门知之者还是非常少,据《净土圣贤录》记载,除了慧远大师这批人之外,罕有修净土行者。东晋至南北朝80多年,期间生西者僧仅七人俗二人。

公元402年,罗什法师来到长安译出《佛说阿弥陀经》。到了南北朝,公元424年,畺良耶舍三藏法师来中国,在南京钟山道林寺,译出《观无量寿佛经》。公元508年,菩提流支译出《往生论》。到此时,净土三经一论,基本完备。那个时候,虽有净土法门的存在,但并没有净土宗,或其它宗派的概念,佛法传到中国,真正形成派别是在隋唐时期,在此之前无所谓宗不宗。

因为净土宗的判教理论及组织较晚,不像天台宗,在一开始就有法脉传承和组织体系,在宋代之前它属于附宗,即寄附于天台、禅宗等各种宗派,内以特定的理念和修行法门存在,而没有组织和法嗣相传的制度。直到南宋时,天台志磐法师才专为净土法门之祖师系谱,排定慧远大师为初祖、善导为二祖等七祖,此时净土尚未称宗。后来天台子元法师创白莲宗,元朝天台普渡优昙大师作《莲宗宝监》,被皇帝封为白莲教主,才有净土宗的确立。到了民国,由印光大师和悟开大师的后续再推,以明朝莲池大师为八祖、蕅益大师第九、行策大师第十、省庵大师十一,际醒大师十二。后印光大师圆寂后,被教内推为十三祖。所以净土宗立宗成系统是后期的事情了,当时的各位祖师仅把它作为一种修持法而弘扬,也并没有要立为一宗派的意思,直到宋元天台宗祖师的推定安排,才专为净土法门竖立净土宗。历史的过程大概是这样。

台净的互相融摄弘扬,反映了圆融的大乘佛教精神,对止息当今一些派别的争论树立了榜样。下面即介绍历代天台宗祖师,虽没被推为净土宗祖师,但仍大力弘扬净土法门的大致情况。因为要介绍的人物比较多,所以我们按照历史演绎的时间顺序,一一说明。

 

古印度,佛灭度后七百年左右

在天台宗祖师中,弘扬净土法门最早的渊源,可追溯至龙树菩萨。龙树菩萨约生于佛灭度后七百年左右,南天竺人,为印度佛教第十三代祖师,得法于迦毗摩罗尊者。开悟后,意欲广演经教,时大龙菩萨即以神力,接入海宫,开七宝函,与诸方等经典,九十日中,通解甚多,即送之出宫。还天竺国后,大弘法施,尝造《十住毗婆沙论》,论中称赞弥陀偈,略云:“若人愿作佛,心念阿弥陀,应时为现身,是故我归命。彼佛本愿力,十方诸菩萨,来供养听法,是故我稽首。若人种善根,疑则花不开,信心清净者,花开则见佛。十方现在佛,以种种因缘,叹彼佛功德,我今皈命礼。”又造《大智度论》示修念佛法门说,念佛三昧,能除种种烦恼及先世罪;复次,念佛三昧有大福德,诸余三昧无如此念佛三昧福德;复次,菩萨常修念佛三昧因缘故,所生常值诸佛,如《般舟三昧经》中云,菩萨入是三昧,即现生阿弥陀佛国等。这是天台初祖在以经论去推广净土法门的第一例。后来受龙树菩萨思想影响的,如净土道绰法师和二祖善导大师,即是根据龙树菩萨的著作,判分净土为易行道。其他修净土者弘扬净土法门时,也经常引证龙树菩萨的著作,作为宣扬的资料。

 

南北朝(公元420—589年),总169年

佛法传到中国后,在天台宗内部关注弘扬净土法门,最早的当推天台宗三祖南岳慧思大师。下面介绍一下他生平事迹,大家就知道了。

南岳慧思大师生于南北朝时梁武帝天监十四年(公元515年),俗姓李,十五岁出家,在坟墓内专诵《法华经》,普贤菩萨亲为摩顶,昔未识文今自然而解,所摩顶上,隐起肉髻,日唯一食,不受别请,梦僧为重授戒法,阿弥陀佛亲为说法,倍加精进。二十四岁时读《妙胜定经》见赞美禅定,即常居林野,经行修禅。后遇天台二祖北齐慧文大师,传授口诀,教以观心法,白天干僧事,夜则坐禅达旦,始三七日初发静境,观见一生善恶业相,转复勇猛,禅障忽起,四肢缓弱,身不随心,即自观察我今病者,皆从业生,业由心起,本无外境,反见心源,业非可得,遂动八触,发根本禅,因见三生行道之迹。夏竟受岁,将欲上堂乃感叹曰:“昔佛在世,九旬究满,证道者多。吾今虚受法岁,内愧深矣。”将身倚壁,豁然大悟法华三昧。后在大苏山各地大弘法化,曾经分四身入四城门,降服外道。大师将顺世时,大集门学,连日说法,苦切呵责,闻者寒心,乃曰:“若有十人不惜身命,常修法华、念佛三昧、方等忏法,常坐苦行者,随有所需,吾自供给,如无此人,吾当去矣。”竟无答者,即屏众敛息入寂。弟子灵辩不觉号哭,师呵之曰:“众圣相迎,何惊吾耶!”即端坐唱佛来迎,安详合掌而逝,颜色如生,异香满室。

由上可知三祖与净土之缘深,出家即有弥陀为之亲自说法,临终还在提倡修法华、念佛三昧,念念不忘,最后阿弥陀佛接迎西方。大师根缘深不可测,也许是西方弥陀派来为我等众生开示天台法华、净土法门的大菩萨。由此可知,天台一脉与净土法门实有分不开的关系。

在南北朝时,因为弘扬净土法门的法师比较少,虽有南岳慧思等人的弘扬,但修的人还是很少。当时各位法师,依据所译的各种经典记载,大多认为要通过艰苦的修持,才能获得解脱。净土宗声称只要整日念阿弥陀佛名号,即可被接引往生极乐了。净土宗的这种说法,因此受到强烈的批评。可知当时的人对净土法门,大部份还持怀疑态度。在南北朝总共169年的时间里,其中弘扬净土法门的,一是昙鸾法师专弘净土,他排除各种疑问,著书立说,不遗余力;二是慧思大师依法华而弘念佛三昧。不过,据《净土圣贤录》里边记载,南北朝169年间,仅只有19人往生西方。

 

隋朝(公元581—618年),总有37年

南北朝末期,从陈朝一直到隋朝,天台四祖智者大师,遵承三祖慧思遗志,继续弘扬天台法华三昧和弥陀净土法门。下面把智者大师的事迹并净土思想介绍如下:

智者大师生于南北朝南朝梁武帝大同四年(公元538年),俗姓陈,湖北荆州人,生时异光照室,眼有双珠,卧必合掌,坐必西方,少长见像即礼,逢僧必敬,年十八出家。后见慧思大师于大苏山,慧思一见即说:“昔日灵山同听法华,宿缘所追今复来矣。”即为示普贤道场,讲四安乐,令专修法华三昧,经三七日即证法华三昧,自是辩才无碍。后奉师命,于南京大弘佛法。每当说法,陈朝皇帝和百官跪听佛法。又为隋炀帝授菩萨戒。

隋开皇十七年(公元598年),于新昌大佛寺自知化缘已毕,对弟子说:“吾当卒于此矣。”临命终时施床东壁,面向西方,专称阿弥陀佛、般若观音名号,又命扫净洒净,念《法华经》和《无量寿经》,为最后闻思。听《无量寿经》后赞曰:“四十八愿,庄严净土,华池宝树,易住无人,火车相现,能改悔者,尚得往生,况戒慧熏修,圣行道力,功不唐捐矣,梵音声相,实不诳人。”又诫维那曰:“人命将终,闻钟磬声,增其正念,唯长唯久,气尽为期,云何身冷,方复响磬,世间哭泣著服,皆不应为。”又说:“吾诸师友、侍从观音,皆来迎我。”此非西方证圣之验乎。言讫端坐,如入三昧而去。

智者大师著述很多,除天台宗以外,专为弘扬净土法门著作有《观无量寿经疏》《阿弥陀经义记》《净土十疑论》《五方便念佛门》等各一卷。智者大师一生弘扬佛法,特为净土行者提出,依法不依人,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的四依原则。此类书至今仍被佛教界广为传诵,被作为弘扬天台和净土法门的依据。据此智者大师的净土思想和贡献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把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根据不同根机所修的境界不同,往生净土后分为四类国土。据大师的《净明经略疏》及《观无量寿佛经疏》中,师将净土分为四类情况是这样的:在裟婆世界念佛修行,惑业没断丝毫者,即感生西方凡圣同居土;已断见思者,感生方便有余土;进断尘沙者,感生实报庄严土;进断无明者,感生常寂光净土。大师又在《五方便念佛门》中,把念佛所得的成就和天台宗的由假入空,由空入假,最终实现中道圆融的教义结合起来,成为后世台净合一的理论基础。

二、判定说明求生西方为易行道,使人生起信心。大师在《净土十疑论》中说:“住在佛家以戒为本,身身相续,戒行不缺,经一劫、二劫乃至万劫,才至第七不退住,此自力卒未得生净土。”智者大师意思是说,在娑婆世界达不退位,经万劫才能达到,如果是仗佛力,临终后往生净土一念即达。可知智者大师虽未明说易行道的名词,但意思已经很清楚了。同时又说明了为什么求生西方后即不退的原因,归纳为五种,让净业行人升起极大信心。

三、说明了生西方净土的必要条件和生起决定心求生西方不退心的方法。大师在《净土十疑论》中说:“欲决定生西方者,具二种行定得生彼,一厌离行,二欣愿行。一、厌离行者,凡夫无始以来为五欲缠缚,轮回六道,备受众苦,不起心厌离五欲,未有出期,为此常应观此身脓血屎尿一切恶露不净臭秽。《涅槃经》云:‘如是身城,愚痴罗刹,止住其中,谁有智者当乐此身。’又经云:‘此身众苦所集一切皆不净,根本无义利,至诸天身皆亦如是。行者若行若坐,若睡若觉,常观此身,唯苦无乐,深生厌离,纵使淫习不能顿断,应渐渐生厌离。

“做七种不净观:一、观此身从贪爱烦恼生,是种子不净;二、父母赤白和合是受生不净;三、住母胎是住处不净;四、在胎唯噉母血是食噉不净;五、十月满足从产门出是初生不净;六、薄皮覆上,其内脓血遍一切处,是举体不净;七、死后膨胀烂坏,是究竟不净。观身既尔,观人亦然,所爱境界,男女身等,深生厌离,常观不净,能如此观者,淫欲、烦恼渐渐减少。常应发愿,愿我永离三界杂食臭秽,脓血不净,耽荒五欲男女等身,愿得净土法性生身。此谓厌离行。

“二、欣愿行复二种,一先明求往生之意,二观彼净土庄严等事,欣心愿求。一、明往生义者。所以求生净土,为欲救拔一切众生苦,即自思忖,我今无力,若在恶世烦恼境强,自为业缚,沦溺三界,动经劫数,如是轮转,无始来未曾休歇,何时得救苦众生,为此求生净土,亲近诸佛。若证无生忍,方能于恶世救苦众生。故往生论发菩提心者,正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则是度众生心,度众生心则是摄众生生佛国心。

“又愿生净土须具二行,一须远离三种障菩提门法,二须得三种菩提门法。一、何为远离三种障菩提法:一依智慧门不求自乐,远离我心贪著自身故;二依慈悲门,拔一切众生苦,远离无安众生心故;三依方便门,怜愍一切众生欲与其乐,远离恭敬供养自身心故。若能远离三种菩提障,则得三种顺菩提法:一无染清净心,不为自身求诸乐故。菩提是无染清净处,若为自身求乐,即染身心障菩提门,故无染清净心,是顺菩提门。二安清净心,为拔众生苦故。菩提心是安隐一切众生清净处,若不作心拔一切众生,令离生死苦,即违菩提门。是故安清净心,是顺菩提门。三乐清净心,欲令一切众生证大菩提涅槃故。菩提涅槃是毕竟常乐处,若不作心令一切众生得毕竟常乐,即遮菩提门。故乐清净心是顺菩提门,此菩提因何而得?要因生净土常不离佛,得无生忍已,于生死国中救苦众生。悲智内融定而常用自在无碍,即菩提心。此是愿生之意。

“二、欣心愿求者,希心起想缘弥陀佛,若法身若报身等。金色光明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八万四千好,一一好放八万四千光明,常照法界摄取念佛众生。又观彼净土七宝庄严妙乐等,备如《无量寿经》《十六观经》等。常行念佛三昧,及施戒修等一切善行,悉已回施一切众生,同生彼国,决定得生。此即欣愿门。”

大师于此所说往生净土的修行,不仅包括念佛,并且还包括诸善万行,在念佛之中,主要是修念佛三昧,以观想和实相念佛为主,也提倡称名念佛。大师在《五方便念佛门》中还提到由浅入深的念佛修行次第,及按浅深而开念佛方法的五门。并在《摩诃止观》中详细介绍了般舟三昧的修法,说明了以九十日为一期唱念弥陀名号,身常行不休息,口常念阿弥陀佛名号,这种修法的提倡,一直相续到现在,还有人在遵修,可见智者大师对净土法门的弘扬大有贡献。

智者大师既是一位天台宗集大成者的祖师,同时又是中国天台宗中发愿往生影响最大的一个人。大师一生致力于宣说法华三昧的修法与教理,并兼弘净土法门,并具受其师父末法思想的影响,以一生经历为借鉴,把一生所得功德成就,回向往生西方净土,并对以后天台宗弟子,终生以净土为归的风气形成,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所以称念阿弥陀佛名号,往生西方净土,一直都是天台宗的传统。例如唐代天台宗寺院永州龙兴寺于元和二年(公元801年)重修净土院,当时大文学家柳宗元特为作记。一座普通的天台宗寺院有专门的净土院,可见天台宗弟子修净土宗非常普遍。

智者寂后,天乡寺慧延法师悲伤不已,欲知生处,因写法华经以求冥示,夜梦智者大师从观音西来,顾谓曰:“疑心去否。”其外灵异数着类如此。

与智者大师同门的天台宗僧人,受天台二祖慧思大师的思想影响,弘扬实修净土法门的人,还有隋慧成法师,俗姓段,潘阳人。出家后依南岳慧思大师学习禅法,与智者大师同门,南岳令入法华三昧、般舟三昧以消宿障。行之三年,得解众生语言陀罗尼三昧后,于荆州创寺诵弥陀经,修西方观,三十年常坐不卧,每入定常见净土莲台宝树。后入灭,人梦慧成坐莲台隐隐西去。

又隋慧命法师,天台人,先参南岳大师闻说三观深悟玄旨,得无碍辩,说法如泻。将终诫门人精修净行,忽见阿弥陀佛及大士来迎,慧命随佛向西而去。又隋法喜法师,出家后遍参知识,力学无倦,年六十始于大苏山遇智者大师,一闻法音顿获深证,于是专修禅慧,常行方等三昧,忽一鸡来索命,有神人呵曰:“法师当生净土,岂偿汝命耶。”后于病中发愿以一生行业回向净土,至心念佛,即见佛菩萨众来迎,端坐而化。

总之,净土法门在南北朝到隋朝年间,在天台宗慧思大师、智者大师,以及北魏昙鸾法师等的推广下,影响越来越大。

 

唐朝(公元618—907年),总有289年

进入唐朝初期,继承智者大师,弘扬台净二法门的是五祖章安大师。大师生于梁朝561年,卒于唐朝贞观六年(公元632年),俗姓吴,临海章安人,始生三月,能称三宝,七岁出家。十三岁在临海涌泉延恩寺,学习基础佛法及儒家四书。二十三岁后,随智者大师学习天台教理。每宴坐诵经,常有天花,飘坠其侧。当时寺中讲经,群盗突至,见寺门旌旗蔽日,天大将军皆长丈余,盗惊而溃。后临终时,忽起合掌如有所敬,三称南无阿弥陀佛而去。逝后顶暖经日,可知五祖继师遗风,也是教在天台、愿归净土的大成就者。后来天台第三十代祖师所著的《天台山方外志》,把章安大师也列入了莲宗成就当中,可知天台宗弟子乐谈净土,乐生净土的密切关系。

章安大师寂后,把玉泉寺系的佛法传于道素。道素传弘景,弘景传惠真,惠真传承远。承远被推为净土三祖,后来传法于法照,法照被推为净土四祖。

这里顺带说一下,在唐开元初年,禅宗把净土信仰视为引导一般愚民的方便教说。天台系的净土三祖承远、四祖法照等人,便激烈反对这种说法,且提倡念佛的必要,并主张戒净并行,禅净双修,教禅一致,而以一切修行回归于往生净土的旨趣,更以念佛三昧为无上深妙的禅门,极力排斥禅宗僧人的空腹高心,有力的维护了净土宗的正常发展。二位大师的这种思想,放到现在还有积极的意义,可以纠正现代人的口念一句弥陀、全弃佛教大法的错误思想。

在五祖章安大师之后,还有第九祖湛然大师(公元711—782年),史称天台中兴之祖。大师所著《止观辅行传弘决》中详细地解释般舟三昧,说修此三昧,要专称弥陀一佛名号,诸经所赞多在弥陀。又在《法华文句记》第十下,《释药王菩萨本事品》中特别指示极乐者,说明了弥陀如来与此世界众生宿缘深厚。另外大师所著的《菩萨戒仪广愿章》中说:“愿此功德,共法界众生同生极乐世界,弥陀佛前听闻正法,悟无生忍证大神通,游历十方。”据此可知,九祖湛然大师对净土法门的关切,并以天台教观推广净土法门。

在此期间,天台祖师弘扬净土法门,比较有影响力的当推飞锡大师。唐飞锡大师初习律仪,后与楚金法师专门研究学习天台教理一心三观之法,大多住于终南山紫阁峰草堂寺。唐天宝三年(公元744年)开始,每年春夏二次于长安千福寺,法华道场修法华三昧。唐玄宗皇帝闻其德行高超,诏入译场,退隐后,不知所终。

大师以天台理念著《念佛三昧宝王论》《无上胜妙禅门传集法宝》《誓愿往生净土文》《念佛五更赞》等,今唯有《念佛三昧宝王论》一部流传。此论分三卷,上卷说明要通念三世一切佛名,意谓不独要念过去及现在佛,对未来当成之佛的一切凡夫众生,亦应作同等想,才能契合心佛众生不二宗旨。如此之行,即名无上深妙禅门。此种心念未来佛的的根据,是依《法华经常不轻菩萨品》的说法,如常不轻菩萨对比丘、比丘尼、男女居士不生轻慢之心,悉为未来当成之佛,而恭敬礼拜,所以我等念佛修净土法门的人,亦应对众生同等生起佛想。现在处于地狱,将来必发大志,誓成正觉,这种思想后被印光大师所接承。印光大师经常说:“修行净土法门的人,要观一切人都是佛菩萨,只有我是凡夫。”

飞锡大师认为,凡心存在二种分别,种种妄念必生,以诸佛为至尊,以凡夫为至卑心,既存高下之别,则有至尊恭敬,至卑轻慢的分别心,因此不但造种种罪恶,念佛三昧亦不能成就,故应学常不轻菩萨的精神,深信一切众生皆当作佛生平等心。这种思想后来在天台宗灵峰寺正统传承第四代法孙、被推为净土十一代的省庵大师所著的《劝发菩提心文》中有继承与发挥。

在《念佛三昧宝王论》的上卷中,飞锡大师论述平等心的原文非常有文采,现在略举一段与大家共飨:“夫帝网未张,千璎焉睹。宏纲忽举,万目齐开。浴大海者,已用于百川。念佛名者,必成于三昧。而世人念过去释迦,想现在弥陀,独未闻念未来诸佛,何耶?以诸佛为至尊,众生为至卑,高下一出,群妄即兴,敬傲一念,真如即隐。《般若》云:‘一切有情皆如来藏(众生自性是佛故)。’夫贫女怀王,米在糠穗,镜然可观。人皆侮未来玉毫,不敢侮过现金色。起罪之由,在当来佛上,非已今佛上也。众生苟非,当佛焉在?若知母因子贵,米以糠全。有以法华不轻之心,则念佛三昧,不速而成。是故妓女群盗,不可或轻。鬼狱畜生,亦宜普敬。乃至无善可择,无恶可弃。故随所念,无非佛矣。”

论之中卷说,念现在佛是念西方现在的弥陀佛,大师以《十住毗婆娑论》所说的易行道,为念西方现在佛的根据,并表示依此法修,一念十念,皆得往生,且劝人高声念佛,厉声念佛,心不驰散,速能成就三昧。大师于《念三身佛破三种障门》中说,念弥陀一佛即通念三世诸佛,以弥陀是无量寿佛,三世诸佛亦皆是无量寿佛,念现在弥陀,亦同念三世之弥陀,同生十方之极乐。

其中卷文字也很精彩,下引一段为说明。中卷第九为《此生他生一念十念门》,文中说:“《悲华经》言蜜苏王子,发心已来,行时步步,心心数法,常念诸佛。今登正觉,生妙乐刹,即阿閦佛是。吾谓经行广陌,从步幽林,固当如蜜苏之见。即鸣珂入仗,动珮朝天,肃肃羽仪,骎骎车马,安得不用心于步步之间哉。夫含齿戴发,死生交际,未有无出入息者。世人多以宝玉、木槵等为数珠,吾则以出入息为念珠焉。称佛名号,随之于息,有大恃怙,安惧一息不还即属后世者哉。余行住坐卧,常用此珠。纵今昏寐,含佛而寝,觉即续之。必于梦中,得见彼佛,如钻燧烟飞,火之前相。梦之不已,三昧成焉。既面睹玉毫,亲蒙授记,则万无一失也。

中卷第十一《高声念佛面向西方门》:“问:然则但能继想,无取高声乎?答:辟散之要,要存乎声。声之不厉,心窃无定。有五义焉。拔茅连茹,乘策其后,毕命一对,长谢百忧,一也。声光所及,万祸冰消,功德丛林,千山松茂,二也。金容荧煌以焕彩,宝华淅沥而雨空,若指诸掌,皆声致焉,三也。如牵木石,重而不前,洪音发号,飘然轻举,四也。与魔军战,旗鼓相望,用声律于戎轩,以定破于强敌,五也。喧静两全,止观双运,合乎佛意,不亦可乎。《华严经》云:‘宁受一切苦,得闻佛音声;不受一切乐,而不闻佛名。’然则,佛声远震,开善萌芽,犹春雷之动百草,安得轻诬哉。”

下卷引经明念过去佛时,指出所念过去已成之佛与能念的我等众生,因果相同,虽说凡圣因果有异,均皆是佛。这种修法自成,三世通念的法门,是由般舟三昧经与法华经两者结合而来,将法华与念佛融合一致,形成台净一体的修法。可知历代天台祖师为了推广净土法门,竭尽苦心。

除了飞锡大师之外,天台宗高僧还有唐朝等观法师,俗姓孙,安徽富阳人,受心观于智者大师,居天台常诵法华。唐贞观九年冬天,余杭法忍寺请等观法师讲演佛法。次年正月十五,有穿王服者到,对等观法师说:“弟子为皋亭庙神,昨夜过庙庭,适弟子巡游未及奉迎,今故远来,专求戒法。”等观法师就燃香,为授菩萨戒,神谢礼而退。正月十六的夜半,沐浴更衣,面西跌坐,称西方三圣号,及智者大师各百余声,复为弟子说三观法门,言毕而终。

又唐朝功迥法师,浚仪县人,行普贤忏,身不倚床者三十年。一日见普贤大士乘六牙象,地白金色。晚年专讲法华经,至药草喻品时,天辄降雨。又撰《佛地论疏》,愿回注疏功德求生净土,疏成五色异光照其室,迥曰:“得于此时,乘光见佛,所愿足矣。”乃系念西方,不食而化。

又有唐朝法善禅师,不详其所出。唐天宝年间,游京师,习天台教,常诵法华经,所居之处,瓶水自满。临终见金莲花从空下迎,天乐竟鸣,隐隐向西去。

又有唐大行法师,齐州人,勤学天台教,后入泰山而居,结草为衣拾果而食,行法华三昧,感普贤大士现身。一日叹曰:“人命无常,不久磨灭,未知来世,何处受生”,遂专修净土法门。过三七日,夜半忽见琉璃地,心眼洞明,又见佛及二大士,涌立空中。僖宗闻大行名,诏入内殿赐号常精进称呼。后一年,琉璃地复现,谓左右曰:“宝地复现,安养之期至矣。”即日右胁而终。

唐朝时期,天台宗祖师以天台教义而弘净土法门,并且通过止观方法的修持而行念佛三昧得以成就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这里也就不再一一例举。

在唐朝,天台宗的高僧大德,或演说净土法门,或以亲身实践作为榜样,大力推动了净土法门在民众当中的影响力,特别到中唐时期,净土法门已经是非常兴盛了。唐代被列为净土宗的祖师总共有四位,而出身天台宗的即占了二位,可见当时天台宗对净土法门的影响。

 

五代十国(公元907—960年),总有53年

唐朝之后,就进入五代十国。在此时期,以天台弘净土为己任的是义通祖师。他是天台宗第十六代祖师,高丽国人,顶有肉髻,眉长五六寸,在后晋天福年间来中国,到天台山螺溪义寂法师处听闻天台宗一心三观之旨,即留下学习天台教法。后晋开宝元年,宁波当时有漕运使顾承微,舍宅为寺,请义通祖师为住持。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宋太宗皇帝钦赐寺额为“宝云”。义通大师于此弘扬天台净土二十多年,著有《观经疏记》,主张台净双修,除以智者大师的《观经疏》来弘传净土法门外,常呼信众为乡人,有问其故,说我以净土为故乡,诸人皆当往生,即吾乡人也。后于端拱元年十月二十一日右胁而化,阇维舍利盈满,年六十二。可见大师对于净土法门,求生西方的重视,包括他本人,也是以净土为归。

与此同时,受天台宗影响,而专修净土的还有后晋志通法师,先学密宗,钱文穆王时,东游入天台山,于智者大师道场阅《净土灵瑞传》而发心愿生彼国。后往越州法华山,专修净业。见白鹤孔雀,莲花开放,知净土缘熟,礼佛而终。

又有后周可止法师,十二岁出家,十九岁至五台求戒,感文殊灵光照身。二十三岁学习法华经等。后周广顺元年正月二十二日,微疾,召集弟子念南无阿弥陀佛,奄然而化,年七十五。

在五代时,有永明延寿大师,原是专修禅定法而开悟的,后大弘净土法门,被推为净土第六代祖师。他和天台宗,也有密切的关系。师俗姓王,钱塘人,生于公元904年,在俗时知税务,多用官钱买鱼放生。罪当死,临刑面不改色,被无罪释放。出家后初住天台山智者大师岩,九旬入定,有鸟筑巢于衣侧。后于天台山国清寺,专修《法华三昧宝忏》。夜见神人,持戟而入,师呵之曰:“何得擅入?”对曰:“久修净业,方到此中。”又中夜绕像,见普贤菩萨像前所供养的莲花,忽然在手,遂上智者岩,作二阄,一为一心禅定,一为万行庄严净土,乃冥心精祷,七拈皆得净土,于是一意修净业,振锡金华天柱峰,诵《法华经普门品》。经三年,一日于止观中,见观世音菩萨,以甘露灌其口,因是获大辩才。

师于公元961年,住杭州永明寺,即今净慈寺,日行108事,其中每天必定要诵一部法华经做为常课。一生诵读法华经,共计一万三千部。大师住永明寺十五年中,弟子数千人,常为众人授戒,施食放生等,又著《万善同归集》指归净土,认为一切善法中,最重要的是持戒。他说:“戒为万善之基,若无此戒,诸善功德皆不得生。”若人弃舍戒律,虽山居苦行,食果服药,也与禽兽无异。后于北宋开宝八年(公元975年)圆寂。师一生基本活动,在五代时期,所以把他划归为五代。

大师集佛法于一身,所著《宗镜录》中将禅、天台、净土、华严都结合在一起。大师认为天台宗教观对净土法门的推广最为善巧,为了弘扬净土法门,他便在《宗镜录》中以天台教理解释净土观。如在此书卷二十一中,答问“净土以何为体”时,认为应以佛自在无漏心为体,然后解释说,乐与苦、美与丑、善与恶,皆由心分垢净,所以理事皆应以心观为宗,实相为体,一念心起,净土宛然。只有用一心三观,能所互照之法,坚苦修法,才能到达佛土,果德圆满。又在解释佛国时,他反复说明,心净则佛土净。此书卷二,复引天台宗智者大师所著《净名疏》作为解释,此就不一一引证了。这一思想,即圆融又统一。在实践修持上,他持戒精严,行道念佛,禅净合一而修。这种行持,是净土宗后人最好的指引明灯,特别对现在末法时期的净土学人来说,无疑是一顿棒喝。

宋开宝八年二月二十六日,大师晨起焚香,辞告众人,趺坐而化,时年七十二岁。据云,永明延寿大师乃阿弥陀佛示现。现今阿弥陀佛圣诞日,即以永明延寿大师出生日为准。可知阿弥陀佛所示现的永明大师,他的修持与天台宗的法华法门有着密切关系。后来印光大师赞说:“法华一部,佛事百八,普期超拔,往生极乐。”

五代十国介于唐宋之间,存在时间共为53年。这53年里,根据《净土圣贤录》的记载,弘扬净土、往生净土比较突出的,以上述提到的义通大师、志通法师、可止法师、永明延寿大师四人为最。其中,义通大师是天台宗十六代祖师,永明大师虽为禅净的祖师,但也兼修天台教观,读诵法华经,另外二位法师都是先受天台教法的影响,而后修持净土法门,可知天台对净土的影响之大。五代时期,由于各位祖师很好地继承和延续了唐朝以天台弘净土的向来家风,才使随之而来的宋朝的净土修法,达到了历史鼎盛时期。五代十国之后,历史的车轮就进入宋朝的长河中。宋朝(公元960——1279年),总有319年,不过,这个朝代又分为北宋和南宋两个时期,我们接下来先看看北宋时期的台宗与净土宗关系情况。

 

北宋(公元960—1127年),总有167年

净土法门的修法和信仰,在两宋时期达到了空前的兴盛程度,以至于后来南宋天台宗的志磐法师,在专述杭州地区的净土信仰盛况时说:“年少长贵贱,见师者皆称阿弥陀佛,念佛之声盈满道里。”不过,宋代的净土法门尚未独立成为宗派,所以当时弘扬净土法门比较出名的人士,都属于天台、禅宗、律宗三家,其中最为突出的当属天台宗的高僧大德。

唐朝中叶时期,天台宗以对天台三大部,即《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的注解作为教观的中心。宋代的天台宗,则以研究五小部,即《金光明经玄义》《金光明经文句》《观音玄义》《观音义疏》《观无量寿佛经疏》为其焦点。在此五小部中,天台祖师们特别对于《观经疏》给予最大的重视,不但研究此疏,还特将此疏内容的实践行仪放在第一位。所以说,宋代的天台宗,对于净土法门是极为重视的。此时天台与净土思想,也结合的更加密切。

其中,天台宗第十七代祖师知礼大师,根据《观经疏》所说的天台观佛三昧的理观方法,组织净土行人修持。宋大中祥符六年(公元1013年),知礼大师创设念佛施戒会,聚集僧俗一万人同修念佛,求生净土,著有《观经融心解》《观经疏妙宗钞》等。同门慈云忏主遵式大师,重视智者大师的《净土十疑论》,立晨朝十念法,常聚僧俗结修净业会,并著《大弥陀忏仪》《小弥陀忏仪》《往生净土忏愿仪》,世称百部忏主。知礼大师门下分为三系,如神照本如、广智尚贤、南屏梵臻,都是提倡净土法门。此外天台宗山外派,智圆法师也在杭州弘扬净土,常为人讲解《观经疏》,著有《无量义经疏》等。

北宋时期,天台宗高僧大德,兼弘净土者辈出,逐渐在宋朝形成了教宗天台,愿归净土的风格,为净土法门的弘扬做出了贡献。宋初南方的净土法门大兴。其中天台宗高僧省常大师,依天台教观,力弘净土,为北宋初年净土法门的盛行,奠定了基础,从而被推为净土宗七祖。省常大师的情况,上文已有介绍,此处不再赘述。除省常大师外,盛赞净土法门的,且影响力较大的还有天台宗第十七代祖师知礼大师等人。接下来,我们一一介绍。

先介绍知礼。大师生于北宋太祖赵匡胤建隆一年(公元960年),即北宋打定天下第一年,俗姓金,宁波人,父母祷佛求嗣,梦圣僧携一童子,与之曰:“此佛子罗睺罗也。”未几,其母怀孕而生。七岁出家,二十岁跟天台第十六代祖师义通大师,学天台教观,止观玄旨,圆顿之义,一受即了。后其师义通大师归寂,受请主保恩院,弘扬天台教观,学徒汇集。是年大旱,知礼与慈云遵式共修《光明忏》,相约三日不雨,当自焚一手,如期果大雨。宋太宗皇帝,钦赐所居寺院为延庆寺。

太宗祥符六年,创建念佛施戒会,亲写疏文,以劝曰:“原夫一念本融,诸法无碍。遇熏既异,感报成差。是以顺性而修,则显诸佛净土;随情而作,则循五趣苦轮。所以处娑婆者,升出尤难,堕落者众。经云,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直待三乘行备,方免四趣受生。盖境界粗强,烦恼炽盛,自力求脱,实难其人。若夫生安养者,国土庄严,身心清净,直至成佛,不堕三途。经云,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又言道:“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若欲生彼,但当称彼佛号,修彼佛慈,必为彼佛本愿摄取。舍此报身,定生彼国。具如经说,实非臆谈。今结万人,以为一社,心心系念,日日要期。每岁仲春,同集一处,同修供养,同听法音。会彼万心,以为一志,俾成净业,誓取往生。况劫浊命光,其犹风烛,一息不至,三途现前。何得自宽,不思来报。当依佛语,无顺人情。顿息攀缘,唯勤念佛。”至此以后,每年二月十五日,举会以为常。尝集十僧,修法华忏三年,期以忏毕,焚身供养妙法,求生净土。后为众阻不果。又集十僧,修大悲忏三年,燃三指供佛。皇帝钦赐法智大师。之后,下圣旨敕令住世演教。

知礼大师当时看到,历代祖师弘扬净土者,多谈事项,很少讲演理观法门的修法,仅能暂被时机,未究圆顿,因取智者大师《观无量寿佛经疏》研究净土法门的理观方法,写成《妙宗钞》数万言,其释题略云:“观者,总举能观,即十六观也。无量寿佛者,举所观要,摄十五境也。且置能说,略明所说。能观皆是一心三观,所观皆是三谛一境。毘卢遮那遍一切处,一切诸法皆是佛法。所谓众生性德之佛,非自非他非因非果,即是圆常大觉之体。故起信论云,所言觉义者,谓心体离念。离念相者,等虚空界无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来常住法身,依此法身说名本觉。故知果佛圆明之体,是我凡夫本具性德。故一切教所谈行法,无不为显此之觉体。故天台四种三昧通名念佛。虽俱念佛,而是通途显诸佛体。若此观门,及般舟三昧,托彼安养依正之境,用微妙观,专就弥陀,显真佛体。虽托彼境,须知依正同居一心。心性遍周,无法不造,无法不具。若一毫法从心外生,则不名为大乘观也。所言心性具一切法,造一切法者,实无能具所具,能造所造。即心是法,即法是心。能造因缘,及所造法,皆悉当处全是心性。是故今观若依若正,乃法界心观法界境,生于法界依正色心,是则名为唯依唯正唯色唯心唯观唯境。故释观字,用一心三观。释无量寿,用一体三身。体宗力用,义并从圆,判教属顿。寄语行者,观虽深妙,本被初心。若能进功,何忧不就。纵未入品,为因亦强。生至彼邦,得预大会。所见依正,微妙难思。速入圣阶,度生亦广。况尘境粗强,诚为险处。故须外加事忏,内勤理观,正助双行,加愿要制,必于宝刹,速证无生。今解观门,其意在此。”知礼所撰述,多指归净土,此其最切者。后于宋仁宗天圣六年(公元1208年)正月将示寂,再建光明忏七日。至五日,结跏趺坐,召大众说法毕,骤称阿弥陀佛数百声,奄然而逝,年六十九。露龛二七日,爪发加长。阇维时,舌根不坏,若莲华然。

知礼大师是天台宗的中兴之祖,净土宗也因大师的提倡,而得以更大范围弘扬。从传记里可知,知礼大师以兴隆天台宗为一生大任,同时也以结社念佛,誓生净土。对于净土主要经典之一的《观无量寿佛经》,自从智者大师亲注《观经疏》以来,诸家注疏无与伦比。而知礼大师依《观经疏》,先成《观经疏融心解》一篇,又撰《观经疏妙宗钞》五卷,此书对于当代的思想界影响甚大,被称为研究观经一大名著。

在宋朝,与知礼大师齐名的,还有百部忏主慈云遵式大师,字知白,台州宁海叶氏子也。母梦咽明珠而生式。稍长,往临海东掖山,依义全师出家,勤苦自厉。初学律部。继入国清寺,燃指普贤像前,誓传天台教法。雍熙初,往四明宝云寺,事义通法师。尝行般舟三昧,积劳呕血,两足皮裂,以死自誓。忽见观音垂手指其口,引出数虫,又指端出甘露灌之,觉身心清凉,所患顿失。已而顶高寸许,声如洪钟,慧辩无碍。通示寂,式返天台。淳化元年,居宝云。至道二年,结缁素专修净业,作誓生西方记。后归临海东掖山白莲寺,率众修念佛三昧。宋真宗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应杭人请,住持天竺寺。皇帝赐式号曰慈云。

遵式尝以天台智者放生故事,转告杭州知判王钦若,因奏请以西湖为放生池,报可。先后依经撰集诸忏法,圆融三观,以净土为归。又因知府马亮问道,即述《往生净土决疑行愿二门》。其在决疑门略云:“佛法有二,一者小乘不了义法,二者大乘了义法。大乘中,复有了义不了义。今谈净土,唯是大乘了义中了义之法也。此教诠旨,圆融因果,顿足佛法之妙。如《法华经》云,十方谛求,更无余乘,惟一佛乘,斯之谓与。是则十方净秽,卷怀同在于刹那。一念色心,罗列遍周于法界。并天真本具,非缘起新成。一念既然,一尘亦尔。故能一一尘中一切刹,一一心中一切心。一一心尘复互周,重重无尽无障碍。一时顿现非隐显,一切圆成无胜劣。我心既然,生佛体等。此则回神亿刹,实生于自己心中。孕质九莲,岂逃乎刹那际内。信此圆谈,则事无不达。昧斯至理,则触类皆迷。故云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乃至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今但直决疑情,令知净土百宝庄严,九品因果,并在众生介尔心中。理性具足,方得往生事用,随愿自然。免信常流,执此非彼。”

其行愿门比较长,这里就不载录了。另外,慈云大师在《论往生坐禅观法》中还指出:“欲修往生观者,当于一处,绳床西向,易观想故,表正向故。跏趺端坐,顶脊相对,不昂不伛。调和气息,定住其心。然所修观门,经论甚多,初心凡夫,那能遍习。今从要易,略示二种。于二种中,仍逐所宜,不必并用。其有于余观想熟者,任便。但得不离净土法门,皆应修习。所言二种,一者,扶普观意。坐已,自想即时所修,计功合生极乐世界。当便起心,生于彼想。于莲华中,结跏趺坐,作华合想,作华开想。当华开时,有五百色光来照身想。作眼目开想,见佛菩萨及国土想。即于佛前,坐听妙法,及闻一切音声,皆说所乐闻法。所闻,要与十二部经合。作此想时,大须坚故,令心不散。心想明了,如眼所见,经久乃起。二者,直想阿弥陀佛丈六金躯,坐于华上,专系眉间白毫一相。其毫长一丈五尺,周围五寸,外有八楞。其毫中空,右旋宛转,在眉中间。莹净明彻,不可具说。显映金颜,分齐分明。作此想时,停心注想,坚故勿移。然复应观,想念所见,若成未成,皆想念因缘,无实性相,所有皆空。一如镜中面像,如水现月影,如梦如幻,即空即假即中,不一不异,非纵非横,不可思议。心想寂静,则能成就念佛三昧。”

宋仁宗天圣年间(公元1025年),别于寺东建日观庵,送想西方,为往生之业。寻讲《维摩经》毕,与众诀别,或叩其所归,对以寂光净土。至晚坐脱,年六十九。人见大星陨于灵鹫峰,红光赫然。

大师的净土思想,是以天台宗教义,来明证西方净土的存在。他以一念三千的观点,来说明西方净土本来就是“一念”的产物。众生之心,可通过天台宗圆融三谛,而把握西方净土的实相,即真如佛性,通向净土。大师虽在理论上,把西方净土归入一念之中,但对待西方净土,就像对待缘起的万象一样,承认其存在。事实上,天台宗人,兼修净土法门,都是发自内心的真诚信仰。

大师一生著作,以净土为多,其西方发愿文:“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愿以金光照我⋯⋯”被定为晚课,至今还在传诵。慈云大师创立的晨朝十口气念佛法,从宋朝一直流传到现代,尤其是在民国年间,经印光大师的介绍,十口气念佛法就更加广为流传了。大师广演净土忏仪,除论著净土外,还大开讲席,开示依教修行的重要。临终示疾,不用医药,只是说法,勉励徒众,并令弟子请弥陀像,以证其终。门人尚欲有祷,以观音至,师炷香瞻像祝之曰:“我观观世音,前际不来,后际不去。十方诸佛,同住实际。愿住此实际,受我一炷之香。”至夜而逝。可见大师对弘扬净土,往生西方的自信。这些生西方的例子,实实在在的功夫,震撼了四众弟子的心。天台宗阐释的净土法门,岂能不发扬光大!

又宋时,天台宗法师对于净土法门影响比较深远的,还有一位择瑛大师,他是知礼大师第四代法孙,浙江桐江人,俗姓俞,生于宋仁宗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二十三受戒,从处谦法师,学习天台教观,深悟止观之道。阅《十不二门论》《金刚錍论》,不寝者数月,于是全得天台妙旨。当湖鲁氏,创一院以迎师,于中大开法施。师深解净土法门,且常劝人,勤修净业。宋哲宗元符二年(公元1099年),于杭州祥符寺示寂。俄奋身凭几西向,诵阿弥陀经,卷终而逝。著有《净土修证义》《往生净土十愿文》《辩横竖二出》《劝修净土颂》等。

他在《辩横竖二出》文中提倡他力专修之法。横竖二出即自力、他力之意,即声闻、缘觉之法,修谛缘度,今各各地位,次第出离生死,名为竖出;念佛求生净土,顿出离三界生死,名为横出。文中又以譬喻说明,说如竹中虫,若要出离,横出只蛀一洞即可出,竖出则要一节一节咬上去,直至于顶,始得出来。此横竖二出之说,即始于天台宗择瑛大师而来,后于净土宗中广为宣扬。又作《赞阿弥陀佛偈》一首,即“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言简意赅,从宋朝开始一直到现在,被所有寺院丛林中的僧俗所唱颂,作为晚课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北宋时期,以天台宗教义弘传净土法门,而往生西方的祖师非常之多,无法一一例举。根据《净土圣贤录》的记载,两宋之间弘传净土法门,往生西方的总共有87人,其中有50位祖师是天台宗的高僧大德,可见当时弘扬净土法门的基本上是以天台宗的高僧为主,依净土法门而修的也大多是依据天台教理为指导。北宋的台净关系就到此为止,下面我们再介绍进入南宋时期台净关系的相关情况。

 

南宋(公元1127—1279年),总有152年

南宋是天台祖师特为净土法门开宗创派立祖的时期。净土法门从晋朝开始,有慧远大师的提倡,再经唐善导大师的推广宣传,并由承远、法照大师的继承与发扬广大,到了中唐时期,净土法门才兴旺起来。五代十国时,有义通和永明大师的延续,再经北宋初年省常大师为净土法门奠定的基础,后又经知礼、遵式、择瑛等祖师的努力推广,净土法门因此大弘于世。

如上所说的佛教发展进入宋朝以后,净土信仰不仅扎根于民间,而且得到天台宗、禅宗、律宗、华严宗等祖师大德的极力提倡,净土法门成了各宗的“共宗”。有的主张念佛与止观等持,有的提倡禅净双修,性相圆融,但论及修持实践时,大多主张“教在天台、行归净土”,认为时处末法,离佛遥远,仅凭自力要得解脱,已无把握,只要以一心念佛为内因,弥陀如来本愿力为外缘,自他结合,内外相应,临命终时一心不乱,蒙佛接引,才能往生极乐净土。

不过,净土法门从晋朝慧远大师开始,一直到宋代,历代各宗祖师只是把它作为一种修持方法来弘扬,并没有产生开创一个独立宗派的意识,就好比现在有人弘扬地藏法门一样,不属于某宗某派。而到了南宋时期,因为出了一位天台宗高僧宗晓祖师,净土法门成立为净土一宗的事才被提上日程。在宗晓祖师的努力下,历代弘扬净土法门最有影响力的高僧大德们,被确立为净土祖师,代代相传。现把情况介绍如下。

在宋朝,从第十七代祖师知礼大师开始,天台宗分为山家派、山外派两派。虽然分为山家、山外两派,经历了长期的争论,但不论山家或山外,也都提倡“行归净土”。像上面所介绍的知礼、遵式、择瑛都是山家派,智圆法师虽是山外派,但在《净土圣贤录》也有记载,限于精力不够,所以就不介绍他的生平了。他们都是以念佛为指归,精进用功,受众尊敬。

宗晓大师属山家派,是知礼系第七代传人。俗姓王,生于南宋高宗绍兴五十一年(公元1151年),四明人,十八岁受具,弘传天台教观四十多年,后于宋宁宗嘉定七年(公元1214年)八月二十日示寂,遗偈曰:“清净本来不动,六根四大纷飞,扫却云霞雾露,一轮秋月光辉。”他是一位义学高僧,著述宏富,在继承知礼思想的基础上,编述了宋代净土宗的两部重要文献,《乐邦文类》五卷和《乐邦遗稿》二卷,记录了从晋朝到宋朝期间,佛教各宗大德关于提倡念佛法门的言行。

《乐邦文类》为研究从晋至宋,有关净土宗的历史、人物、著述、教说、仪规、文学、艺术等各方面,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参考资料。他在此书中还史无前例地成立了净土教,把历代弘扬净土的大德,根据时间的前后顺序推立为净土法门的祖师。他所尊立的净土祖师是根据他们弘扬净土法门的影响力和贡献度来确定的,互相之间并没有师承传授关系,也因此,净土宗的传承系统才得以确定下来。《乐邦文类》卷三中收录了宗晓大师所撰写的《莲宗始祖庐山慧远大师传》和《莲宗继祖五大法师传》,以庐山慧远为始祖,唐朝善导、法照、少康、省常、宗颐五位为继祖,这便是最早的净土宗六祖之说。

此后,宋朝天台宗志磐于南宋末年撰《佛祖统记》五十四卷,不仅对天台宗的传法世系作了详细的记述,在宗晓大师排名基础上还立了慧远、善导、承远、法照、少康、延寿、省常为莲宗七祖,内增承远、延寿,删去了宗颐。后人排列净土宗祖师大致依志磐所述。这种排名只是为净土教提供师法楷模而已,当时还没有净土宗的称谓。到了元朝,东林寺普度法师,因当时白莲教假借佛教白莲宗的名义,别有居心,为了恢复子元大师的本意,于是撰《莲宗宝鉴》十卷,又著《庐山复教集》一卷,而自称为白莲宗,并在奏本上说到宋高宗时子元法师提倡念佛,撰有白莲忏法,并入内庭讲念佛大旨。普度自称白莲宗净土法门的传人,皇帝许可,亲赐莲宗教主之号。自此以后,净土宗这个名称才得以在社会上通行。 

到了清朝道光年间,悟开法师撰《莲宗正传》,即在《佛祖统记》的基础上,增立了明代的莲池大师为八祖,增推蕅益大师为九祖,省庵大师为十祖,彻悟大师为十一祖,自此才将宗晓、志磐的莲社七祖和净土宗的名称相提并论。民国年间,印光大师又改推截流大师为十祖,省庵大师、彻悟大师则分别为十一祖、十二祖。印光大师往生后,四众弟子加推其为十三祖。这样,净宗十三祖的谱系方告圆成。不过,总的来说,后人对净土宗立祖的一系列完善过程,都是在《乐邦文类》所立净土宗祖谱的基础上进行变异和补续的。

宗晓大师的《乐邦遗稿》是《乐邦文类》的补缺或续集。在《乐邦遗稿》中载录了前人所作其他净土著作,包括久已失传的孤本,原本无从查考,因大师的选录,从而使后人得知其内容概貌,并得以重读这些净土文献,可见大师功不可没。此二书中不但有劝修净业的论著和事例,也有宗晓对那些净土教者的评析,例如《遗稿》卷下中载:“修一切善法回向西方”,龙舒(指王日休《龙舒净土文》)曰:“供佛斋僧、造塔建寺、念诵礼忏、孝养父母、兄友弟敬,宗族之间无不和睦,乡党邻里恩礼相与;事君则赤心忠诚,为官则仁慈利民,为长则善以安乐,为下则勤以事上;或指教群迷,或扶持孤弱,或救人急难,或惠济贫穷,或造桥砌井,或施食散药;或减己奉养以利人,或临财饶人以自省,或教人为善,或护善止恶;但随所作世间、出世一切善事,不拘大小多少,止以一钱与人,或以一水止渴,至於毫芒之善,并须纪念云:‘愿此善缘,回向西方,念念不断,必生上品也’。”上文中的“修一切善法回向西方”是宗晓遇事添立的标题,“龙舒曰”以下均为转录文字,可见宗晓的苦心孤诣,谆谆善诱。后人评说这两本书,对研究净土宗的学人来说,是非常有用的资料。

南宋期间,比宗晓晚出的天台宗祖师当中,对净土宗有贡献的另外一位即是志磐大师。大师出家后,于四明福泉寺,学天台教观,常慨叹:“佛祖传授之记不完备。”乃于宝佑六年(公元1258年),于东湖月波山起笔,至咸淳五年(公元1269年),撰《佛祖统纪》五十四卷,从佛传始,叙述西土二十四祖,东土天台九祖以下诸师列传;净土及诸宗立教的事迹;具述秦以来有关中国佛教弘通的史实。其中有《净土立教志》三卷,集录庐山慧远莲社结众,善导等七祖及高僧居士,古今往生者的事迹。大师继承四明知礼大师之说,以约心观佛为至要,其中以观佛三昧为正观,称名及读诵大乘等为助行。他认为修法虽有定散智愚之别,然都可同赴无生,共入不退之地。这些主张,扩展了净土法门的深度和宽度,从而使净土法门更有生命力,避免了仅持一句名号专修的狭窄之路,延续了净土法门的理论,不致萎缩。

南宋时期,弘扬净土法门的天台祖师,各有宗风,其中还有位道琛大师,俗姓彭,温州乐清人。十八受具,跟道渊大师学习天台教理,一闻便悟,乃以天台教理为指导专修念佛三昧,作《唯心净土说》大弘净土。师一日禅定中,见一老僧坐禅,榻上对师说:“吾四明法智。”师惊喜作礼,向之曰:“道琛于一家法相,未能通达,乞秉指教。”老僧首肯之,觉而心地豁然,于是慧辩日进。后于南宋绍兴十二年(公元1142年),住持延庆寺,行法华三昧,感普贤菩萨放光,建净土系念会,于每月二十三日,集道俗念佛至万人,到绍兴二十三年十二月十六日,集众诵《观无量寿佛经》昼夜不绝,众闻异香满室,师曰:“佛来迎我。”即沐浴更衣,书偈曰:“唯心净土本无迷悟,一念不生即入初住。”令讽《安乐行品》,未卷而终。

大师的唯心净土说,对后世净土行者,影响很大,特别是对西方极乐世界理事圆融的认知,给后人一个全面正确的了解。他在《唯心净土说》中介绍:“唯心净土,本性弥陀,为当往生,为即心是。若往生者,何谓唯心。若即心是,何故经云,过十万亿佛土耶。答曰,当知十界四土,若净若秽,不离我心,此但直具而已。若达全具为遍,遍彼生佛。彼彼生佛,互遍亦尔。趣举一法,是法界之大都。互具各具,互融互摄,参而不杂,离亦不分。一多自在,不相留碍。夫如是者,岂有娑婆释迦,乐邦弥陀,而离我心耶。如千珠宝网,众珠之影,映在一珠,一珠具足众珠,彼彼千珠,互映亦尔。现前一心,即是千珠中一。彼弥陀佛土,亦是千珠中一,所有十界众生,趣举一界,皆是千珠中一。既我一珠,能映众珠,我珠之外,无复众珠,则离我心外,无别净土。何故尔耶,以释迦亦是一珠,既举一全收,岂心外有法。故曰,唯心净土,本性弥陀也。”下面还有很多问答,需者往检,避繁不引。

又为净土宗确立名称的,是宋时期的天台宗子元法师。子元平江(江苏)昆山人,俗姓茅,母柴氏,夜梦一佛入门,次旦生元,因名佛来。投延祥寺出家,学习天台止观法门,定中闻鸦声大悟。后来栖心安养,自号万事休,逆顺境中,未尝动念。劝人皈依三宝,受持五戒,念佛三声,以证五戒,普结净缘。乃集大藏要言,编成晨朝忏仪,代为法界众生,礼佛忏悔,期生安养。创立白莲忏堂,同修净业,依天台四土三观说法,开示净土修法。宋孝宗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皇帝下圣旨,请在德寿殿,演说净土法门,赐号慈照宗主。后预知时至,告诸徒曰:“我化缘已毕,时当行也。”合掌辞众而逝。火化后,得舍利无数。尝集《弥陀节要》行于世。

在宋代,天台宗高僧大德弘扬净土法门的实在是太多,下面不再详细介绍,只是略略提一下比较有影响力的主要人物。其中有知礼大师的弟子神照本如,主持承天寺三十年,兼弘天台净土,与丞相章得象等,结白莲社念佛。圆寂之日,“江上渔人,见云端有僧西向而去”。其弟子有严、处谦也求生净土。

有严法师9岁出家,14岁受具足戒,深悟天台一心三观和法华三昧之行,晚年躬作苦行,历20年,“专事净业,以安养为故乡”。圆寂前于定中见天神告以净业成功,并梦见莲花天乐,遂作《饯归净土诗》,跌坐而化。处谦法师,大明圆顿之旨,宰相王安石等朝廷百官都赞叹其德行,40年讲唱不倦,有门人3000多人。圆寂前,集中讽普贤行法、《阿弥陀经》,乃曰:“吾得无生日用久矣,今以无生而生净土。”即入定寂然。处谦的弟子净梵、思照、宗利、择瑛等都以净土为归宿。择瑛上已介绍,不再重复。

净梵大师10岁出家,即常念阿弥陀佛。思照大师曾刺血写《法华经》,专修念佛三昧,户刻三圣像,每夜过午,即起念佛,月二十三日,率道俗系念,终其身30年。一旦语其徒曰:“夜梦佛金身丈六,此往生之兆也。”请僧七日同念名号,屈指作印,奄从坐化。宗利大师,曾于定中神游净土,遂专修念佛,经历十年。并广修净土道场,建无量佛阁。坐化之日,告弟子曰:“佛来也。吾将归安养矣。”中立、齐玉等也是以净土为归的,知礼门下三世孙。另外一系本如弟子处咸、处咸弟子元慧、元慧弟子了然,都修念佛三昧,以净土为归。这些法师,在当时也都是一代大德,法中健将,佛门龙象,名声远扬,在社会上影响力非常大。这些大德的传记在《净土圣贤录》里有详细记载。需者往检,此不重引。

在宋朝二三百年的历史中,虽然各宗祖师都结合了自宗的理论、特色,大力弘演净土法门,但其中也只有天台宗的省常法师,被称为净土第七祖。

 

元朝(公元1271—1368年),总有97年

元朝时,天台祖师继承二宋的遗风,主要是通过结莲社、念佛、修法华忏法,以天台教义的观点,演讲净土法门。但在元初一二十年,天下新定,元朝帝王以信喇嘛教为主,汉地诸宗皆趣衰微。而在天台宗高僧中,坚持以天台教弘扬净土法门的,尚有必才、性澄、蒙润、怀则大师等人。现介绍如下。

元性澄大师,俗姓孙,生于南宋江理宗景定年间(公元1263年),浙江绍兴人,母梦日轮坠空而生。性澄四岁辄拈笔为佛像,授以佛经,即能成诵。于元世祖圣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出家,从云梦允泽法师学天台教理。元成宗大德九年(公元1297年),住杭州之东天竺。元大德十一年,年大旱,祷雨,雨立下。岁饥,民死无以敛,乃为掩期遗骸。至治元年,被元朝英宗皇帝诏入京师,命居清塔寺,校正大藏,赐号佛海大师。后住杭州天竺寺。晚年笃志净业,修一心三观七昼夜,屡感瑞应。月旦,众前问讯,澄曰:“老僧向非急于退步,几至半途而废矣。今日恐有,明日恐无,光阴可把玩乎。”众为称佛名,止之曰:“佛须自念,明晨当来一别。”黎明众集,端坐而化,年七十八。

大师留世著作有好几部,弘场净土的一部《阿弥陀经句解》,系以天台教旨解释经之文义,以执持名号一心不乱为正行,三福等为助行。一心不乱中,立事一心和理一心二项。合掌向西,遥想彼佛的身相光明,一心专注,以求了生脱死,声声相续,念念不移,不为尘缘扰乱,名为事一心不乱。能体达能念之心,本无自性,所念之佛当体空寂,身相亦空,所称能称,既绝思议,皆不可得,名为即空观念佛。虽即空而感应道交,任运显益,名为妙假观念佛。由此心性是毗卢体,非能非所形相,非不形相,名为即中观念佛。如是三谛绝待,思义泯亡,名为理一心不乱。这段解释非常巧妙地把净土的实相念佛法通过天台教理展显出来。

又在解释“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之语时说,闻即闻慧,执即执受在心,即是思慧,持即任持不忘之义,即是修慧,于一心上显圆三慧。而四教中,前三教之人称名惟得事一心,故属散善。圆教之义称名,不独事理具得,亦显事理不二,故属定善。此种说法,后来净宗九祖智旭大师,亦沿用此说。性澄大师的门人亦均修净业。

又天台宗高僧蒙润大师,一生讲演,实修不间断,为元代非常突出的一位台净并弘的大德。蒙润大师,浙江海盐人,生于南宋恭帝元年(公元1275年,四年后,元朝即统一天下)。年十四出家白莲寺,依古原法师,曾礼伽蓝神,像皆仆,如答拜然。古原授以天台教理,应口成诵,即了大义。故苦学得疾,修观音忏七日而愈,而心倍明利。后主德藏寺,日讲法华。后退居白莲庵,专修念佛三昧,依者日众。又出主下天竺,领众修法华三昧,感普贤放光。居三年,一日呼弟子等,示以止观安心之旨已,而曰:“我生缘已尽,兹惟其时。”骤称佛号数百声,泊然而化,时于元惠宗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蒙润生平力修,昼夜无间,常行般舟三昧,以九十日为期者七,修法华三昧、金光明、大悲、净土诸忏,以七七为期者,不可悉数。

又有怀则大师,绍兴上虞人,生卒不详。南宋理宗景定年间(大约于公元1260—1264年之间),于上虞澄照寺,即今凉泉寺,剃度出家。师事允泽大师,学习天台教观。元世祖至元中(公元1271—1294年),住临海东掖山白莲寺,学者云集。因净土一宗自南宋以来,由各祖师的努力宣扬,所以信徒极众,怀则大师见部分信众,不能教观并行,理事圆融,为了使佛教能够有序发展,即于元武宗至大三年(公元1310年),撰《净土境观要门》,以天台之理,明净土观法,力挽部分人的教观偏行、解行分离的局面,而使在元一代保证了净土法门的健康发展。

大师于彼书中云:“若欲至心生西方,当先观一丈六像在池上,如先所说身量无边(即指观经第九观所说),非是凡夫心力所及。是则八万相好,乃是十信位上方得见之。非是凡夫初心所观境界。即初心者,令观彼佛,丈六之身,身有三十二相不可遍观,须从一相好入。但观眉间白毫,三十二相自然当现;欲观此相,应须先了万法惟法,一切惟识,即极乐之依报,宝树、宝地、宝池。弥陀圣众之正报身等,皆是我心本具,皆是我心所造,不从他得,不向外求。”这种观法很好地继承了四明知礼大师的约心观佛的法门方法。

师又于文中说:“观之一字,是能三观,心佛二字,是所观之境。所观之境详细拣判,有真、妄、内、外之别,而今观心观佛,皆属妄境,主张体达即此妄境即真,名为圆顿妙观。”但观心观佛之中,以妄心观心观佛,是知礼大师以来所强调的。然观佛是果人,此即真境,非是妄境,不过初心行者,外境未亡以来,见有他佛无非是妄。其佛无异心外之阴界入故,故此境亦得名为妄境。这些观点,则是大师自修证悟以来的体验。

在元朝弘扬净土者,据《净土圣贤录》记载,人数总有十四人。其中,天台宗六人,性澄、蒙润、宏济、必才、善继、子文;禅宗二人,明本、维则;律宗一人,旨公;华严宗一人,磐古;余四位法系不明。

元朝97年中,各宗各派弘扬净土法门最多者,从上比例可以看出,以天台宗为最胜,可知净土法门,在元代尚是台净为主,但整体上说,元朝时代的净土宗,比起宋时是衰弱了。其中有几种原因:一、受白莲教影响,朝廷严禁念佛结社流行。二、北方佛教密宗的兴起。由于朝廷信奉密教,致使密法流行,汉地佛教各宗都趋向衰弱,天台宗也不例外,因而对净土法门的弘扬自然就减弱了。三、天台宗解释净土宗的话语权被切断了。然则失去推动净土法门发展的理论,净土宗的弘扬就没法达到另一个高峰,因此在元代,净土法门并不是很兴盛,而且元代也没有一位大师被推为净土祖师的。元代之后是明朝统一天下,我们再来看看明朝时期两宗的关系。

 

明朝(公元1368—1644年),总有276年

到了明代,各宗祖师大多提倡禅净教三者一致之说,习天台教观及参禅者,多赞净土,以净土为指归。明朝初年的天台宗高僧大德中,有大佑大师(公元1335—1407年),关于净土方面的著作有:《弥陀略解》《净土解行二图》《净土真如礼文》《净土九莲灯科》,弘扬净土法门。天台宗第二十五代祖师,东溟慧日,被录于圣贤录中,专修弥陀忏而生净土。第二十六代无碍普智大师,受天台性具之学,讲说无碍,四坐道场,宗风大振。晚年于松江延庆寺专修净业,寒暑不停,后端坐面西,念佛而逝。著作有《阿弥陀经注》一卷,流行于世。明朝后期,天台宗高僧大力弘扬净土的则有传灯大师、蕅益大师等。明朝的276年中,被《净土圣贤录》所收集的弘扬净土、修持净土的总共有三十人,其中天台宗十人,禅宗六人,华严一人,其余十三人法脉不明。这单就人数来说,在明朝弘扬净土的,基本上还是以天台宗的为多,可知天台对弘扬净土的力度。现在再略述几则天台宗大德弘扬净土的事迹如下。

妙叶大师,宁波人,元末明初出家,精进研习天台教理,专修念佛三昧,其著作有《念佛直指》上、下卷,其中以《直指心要》一篇最为精造。文曰:“大雄氏观娑婆有生老病死,业系诸苦,教人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国土。去圣逾远,人世浇漓,错解诸法在心,便认胸中六尘缘影,谓乐土在内,不求生彼。此六缘影,皆属前尘,本无自体,前尘若无,此心即灭,云何有土在此内耶?或谓悟道便为佛土在心,既见性,岂有反执缘影之理,世无此见最下劣矣!”面面直谈自心佛土之关系,此不俱引。最后文中说:“是故凡求生者,当深心起胜愿行,或称名持咒,或旋绕礼拜,烧香散花,六时忏悔,尽拨世缘,一心专注,观白毫相,心不懈废,命终便生彼国。更能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修如此法,亦生彼也。此念念求生,正是无念无求无生。何故?即精修是无修,非不修是无修也。人命无常,转息来世,尘事连环,钩锁不断。若不能于尘劳忧结,及得志歇手不得处,一割割断,起愿力行,尽力一跳,焉得应念生彼?我今作礼,奉劝佛子,当一心而行也。”

又明朝传记法师,宁波鄞县人,性好独居,日诵法华经为业,数及九千七百多部,世称法华和尚。明万历年间,修法华三昧忏,传记法师禁足修行长期者三,九历寒暑,屡获瑞应,后在杭州西溪挑水负薪,行诸佛事。或曰:“和尚乃犹作此有为功德?”记曰:“无为岂在有为外?”临终称佛名三千声,唱妙法莲华经题者数四,合掌而逝。次日顶门犹暖,异香满室。

明末时期,以天台教弘扬净土,最有影响的,当推天台宗第三十代祖师幽溪高明寺传灯大师,与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的天台宗第三十一代蕅益大师。

传灯大师号无尽,生于明朝世宗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俗姓叶,浙江衢州人。于明神宗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开始亲近天台宗第二十九代百松真觉大师,学习天台教观。尝闻讲法华经,恍有神会。一天请问楞严大定之旨,百松大师瞪目周视,灯即契入。百松大师遂以金云紫袈裟授之。师一生修法华、大悲、光明、弥院、楞严等忏无虚日。万历十五年,卜居幽溪高明寺,先有土人叶祺,葬亲寺后,梦神云:“此圣道场地,将有肉身菩萨,大作佛事,可速迁。”祺不信,俄举家病困,惧而迁也。次日灯至,即其地立天台祖庭,教授学徒,习禅修净,一意精进。又于新昌大佛寺,讲《净土生无生论》,融会三观,弘扬净土。讲时众闻天乐迎空,讲毕才停。于阿育王寺讲《观经妙宗钞》,正明净土十六妙观。又于明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建立莲社,率众六时行道。暮年以慈云大师的《行愿二门》为日课。年七十五,时于明崇祯帝皇帝元年五月二十一日申时,预知时至,临终手写妙法莲花经五字,又高唱经题者再,忽敛手足如入禅定而去。

大师一生著作甚多,专弘净土法门的有《弥陀经圆中钞》《净土生无生论》《观无量佛寿经图颂》《净土法语》《七日持名三昧仪》《无生有生论》等。大师一生开讲席七十多起,其中《净土生无生论》以融合一心三观,阐扬净土法门;《净土法语》为弘扬净土法门的切要。后来蕅益大师将师之二论编入《净土十要》之中,可见其对净土法门的影响力与重要性。

传灯大师亲见当时行者,发现多是不耐烦于教理研究,惟喜欢趣向念佛的方便,及不必多用脑筋的坐禅为乐,因而慨叹不已:“教义不明,佛理不懂,如此下去,佛法岂能不衰?”所以力弘天台教观,以救时弊,使得在明一代,渐近衰落的佛教,最终于清朝初年得到重兴。

明末最后一位天台祖师,大力弘扬净土的即是蕅益大师。他一生力推净土法门,被尊为净土九祖,写就的弘扬净土部分的著作有《阿弥陀经要解》《弥陀疏钞三十二问》《礼净土忏仪》《示念佛法门》《示念佛三昧》《孕莲说》《持名念佛历九品四土说》《参究念佛论》《灵峰宗论》。

后人评价:“智旭大师的净土思想,是主张称名念佛,且将念佛分为自佛、他佛、自他佛。念自佛同于参禅,或修止观;念他佛是以相好法门、实相等专为忆持一名号;念自他佛是属双念,即了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乃指依他佛的辅助以显明自己的本性,亦即是实践一心三观,领纳一念三千之理,导致极乐世界为旨趣。”

在明朝二百多年的历史长河里,明初,承宋元以来遗绪,天台宗大德中尚有弘扬净土法门,且在教内外颇具影响力;到了明朝中叶,受朝廷政策的影响,各宗佛法都趣于沉寂状态,天台宗也不例外,所以在此间当中,很少有天台大德弘扬净土;及至明朝晚期,才出现传灯、蕅益等数十位台宗大德,力挽颓势,再次振兴以天台教理来弘扬净土法门的局面;乃至清初,在天台大德中,被推为净土宗祖师的有行策为第十祖、省庵为第十一祖等,包括第十二祖际醒大师等,都是天台宗的大通家,可见在清初,天台宗人才辈出。下面我们再了解清朝的天台宗与净土宗的关系。

 

清朝(公元1644—1911年),总有267年

清朝受元明以来禅、教、律三学互融的影响,念佛一门已成为各宗的归趣,并普行于僧俗当中。天台宗大德,以蕅祖为榜样,都是教在天台,行归净土的台净双修模式。其中行策、省庵被推为净土十祖、十一祖,已如上述。而那些未被推为净土祖师,但影响力也比较大的,还有成时、古昆大师等人。

成时俗姓吴,安徽人,二十八岁出家,于禅教二宗参访略遍,及见蕅益大师,遂终生依止蕅益大师,终其一生而继道。居仰山,猛兽皆驯服;撰《斋天法仪》,感天神现身,人多见者。后往江宁专弘净业,刻《净土十要》,其书中,七要是天台宗大德所作。大师于此序中评说:“窃念净土诸书,惟此十种尽善尽美。”后于康熙十七年十月十五日,卒于江宁半峰,三日前异香绕室。

又古昆大师,江西广信人,受戒于天台国清寺。后于清咸丰五年,于杭州崇福寺阅幽溪大师之《圆中钞》感悟,遂严持戒念佛。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在温岭明因寺遭兵灾火,伤一足,遂隐普陀山慧济寺30年。在寺重阅《净土十要》及幽溪大师《弥陀圆中钞》后,增益法喜,誓生净土,自行化他,僧俗从其化者甚众。开示后学生死之苦,其言痛切,闻者流泪。大师曾燃顶香十炷,供养十方佛,又燃二指供养西方、娑婆两土世尊。著有《净土随学》《净土必求》《净土神珠》等十二种。临终灭后,趺坐如生,众见顶上现十尊佛,两手各现佛像一尊。

又敏曦大师,生于清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二十岁受戒。后入温岭明因寺,投永智大师,听讲天台三大部。得师许可,弘演诸方,于温州头陀、台州国清、扬州天宁、杭州天龙、上海龙华、苏州灵鹫寺等,盛况空前。同治十年,任天台华顶寺住持,开念佛道场。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重修智者大师塔院。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初冬,起身沐浴更衣,在大众念佛声中,见圣众来迎,安祥而逝。

清朝,天台与净土的关系大致可分为三期。清初,是以天台教理指导净土修法为主的时期,从人员来看,净土祖师几乎全是天台宗大德,或至少是与天台宗有关系的。而有关著作方面,天台宗祖师弘扬净土的共有九部,超胜各宗弘扬净土著作总数。到了清朝中期,天台宗大德弘扬净土的就少多了,无论人数或著作都在减少。而在清朝后期,那就更少了。直到民国,包括谛闲法师等佛教大德的出现,天台宗与净土宗的关系,才又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民国(公元1912—1949年),总有37年

民国年间,在谛闲法师等的努力下,又重新出现了一批法门健将,深通教理,以天台弘扬净土。

谛闲大师,俗姓朱,浙江黄岩(今台州椒江)人。二十三岁在临海白云山出家,跟敏曦法师学法华经,于天台教观而得妙旨。后在杭州六通寺讲《法华经》,讲到方便品,忽入禅定,出定后辩才无碍,被天台宗四十二代祖师迹端定融大师,授以天台宗第四十三代祖师之位。师一生弘扬佛法遍于南北,曾讲《念佛三昧宝王论》《普贤行愿品》,著《观经疏钞演义》等,以天台教义力弘净土法门。后临终时,忽西向合掌,说“佛来接引”,即索笔写偈“我经念佛,净土现前,真实受用,愿各勉力”,写毕,安详含笑坐化。

与谛闲大师同时代弘扬净土的,即是净土十三祖印光大师。印光大师出家后,先在红螺资福寺看到《弥陀要解便蒙钞》,遂发心,再到普陀山闭关。闭关期间,精研天台教观,赞叹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认为古佛再来也不会超过蕅益大师以天台教观解释的净土经典思想。民国年间,还有兴慈法师,作《二课合解》来弘扬净土。静权法师,一生讲经说法,劝赞净土,其所作的《大势至念佛圆通章讲义》至今流行于世。倓虚大师,一生以弘扬天台教观,劝人念佛,培育学僧为职责,著作有《念佛论》等。

民国年间,政事多变,军阀战乱,致使佛教义理几近衰微,所幸有数位通达教理的高僧大德力弘法脉,才使一丝教法延续至今。尤其是在谛闲大师等人的极力倡导之下,办僧学,培僧才,才有后继的法门龙象传承弘扬天台净土,此就不一一罗列了。

纵观天台宗和净土宗的演化历程,两宗互相激励,共同发展,促成了拥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台净结合的修持方式和理论完善轨迹。即使到现在,净土宗阐释佛理,还是经常参照台宗教义作为理论支撑。而台宗也是义兼净土,修观以念佛为方法,以净土为归宿。关于两宗的历史渊源,一些研究天台、净土史的书籍著作中都有涉及,但多为综合论述。两宗历史久远,人物众多,著作浩繁,不能一一引述,因此有关天台祖师弘扬净土法门的事迹,就简单介绍到此。下面讲述第三小科。

 

丙三、净土祖师兼修天台教法的人物介绍

净土祖师兼修天台教法的人物,在前面净土宗人物介绍中基本提到了,不过,为了深化大家对祖师们修行方法的认知,再略举一些为例。

净土初祖,东晋庐山慧远大师。近代张一留居士说:“古来净土念佛教义,有分别者,原因虽然不一样,都是由于所依的经论不同。所以于净土祖师们所依的经论,实为我净业行人所不可不知。欲知之,当从远公始。”

慧远大师对于修持念佛法门的秘要,是在于“思专想寂”四字,这本身就和天台宗的止观意思相通。他所依经论有《般舟三昧经》《大般若经》《法华经》等,特别是《法华经》这一部,为远公所常讲,罗什重译时,曾为作序。《般舟三昧经》是智者大师于《摩诃止观》提出四种三昧修持的最重要依据。

净土二祖,善导大师,根据传记中得知,初出家也是诵读法华经,而后广弘净土法门。他自己所面授的亲传弟子怀感大师,著《释净土群疑论》七卷,也是采取《法华经》的内容,以解释各种疑问。净土四祖法照大师,在《五会当事赞》中正所依,也广引《法华经》为说明。五祖少康大师,七岁不能开口,后入寺礼佛,忽开口说:“释迦牟尼佛。”父母以为奇,遂舍之出家。十三岁即能诵通《法华经》,可见对法华法门之有缘。六祖永明延寿大师出家后,修天台宗法华三昧宝忏而感普贤现身,后来开悟后,日诵法华经一部。可知大师修持,还是以天台法华法门为常课。七祖省常法师是天台宗传人,上已作介绍。以后诸祖除八祖莲池大师外,几乎全是天台宗的高僧大德,及与天台有关的,如九祖蕅益大师,十祖行策大师,十一祖省庵大师,十二祖彻悟大师,十三祖印光大师,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除了祖师之外,在修学净土宗的居士当中,也有不少是以天台宗教理来指导净土修持的。我们不妨随带介绍一下。

居士修净业,同样也是庐山慧远的白莲社比较早。在白莲社十八高贤中,居士有八位。净宗初祖慧远大师既然自己欢喜讲解读诵法华经,各位居士亦必是这样。其中影响最大的当推刘程之,曾经钻石为誓,“请僧转法华经数百周”,临终时对佛像焚香,再拜而祝说:“我以释迦遗教,知有阿弥陀佛。此香当供养释迦如来,次供养阿弥陀佛,复次供养《妙法莲华经》。所以得生净土,由此经功德。”可知刘程之用功是正依法华经,并且到临终,还是没有懈怠。从此之后,依据《法华经》说明我心本具妙法,回向极乐净土的更加是代代有人在。如南北朝时的梁朝庾诜,日诵法华一部为定业,求生西方。宋朝的左伸,诵法华三千四百部。明朝鲍宗肇诵读法华,每日一周。并及宋朝吴克己、元朝陈君璋、明朝朱元正等,皆依法华而生净土。又如明朝袁中朗,归心净土,尝在礼诵之暇,取天台龙树等论典,细心披读后,对净土的疑问,忽然通达,才作《西方合论》,配合华严教典,来解释净土的各种问题。

这些居士大多家产富有,故可以对佛教以经济方面的有力支持;也有社会地位比较高,为当时之大官,所以能为佛教作政治上的保护;有的作为社会上层知识分子,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佛教的天台教义与净土法门,因为他们的参与,阐述教义更为详细,弘扬更有力度,教法也因之更为光大了。通过他们与社会各阶层的广泛联系,佛教教义和要旨深入民心,传播到全国各地,所以这些居士不是一般的普通民众。历史上因为僧伽和居士的互助与良性互动,促进了佛教的全面发展,由此也构成了佛教的整体形象。

 

 

乙二、略介台宗大德弘扬净土的修持方法

台宗大德弘扬净土的修持方法,这段内容在上面的天台宗祖师的传记中也有说明了,现在略为点出。

天台初祖龙树菩萨在印度作《十住毗婆沙论》和《大智度论》弘扬净土,最早提出把净土法门称为他力修持的易行道,这种说法影响甚广,至今无不宗奉。天台四祖智者大师作《净土十疑论》,被称为尽释净土一切疑问的修法纲要,提倡四种三昧修持念佛法门。智者大师的止观学说,在现实证得念佛三昧;达到了众生与佛相互融通;扩深了净土法门的境界;弥补了持名念佛的局限性,即只能死后才能见佛的说法;又把西方净土分为四土九品之说,完整了净土法门的理论体系。净土宗的三种念佛法,第一实相念佛,第二观想念佛,第三持名念佛。这三种念佛法又可分为二系,第一唯心论,第二唯名论。这些方法,都出现在《摩诃止观》四种三昧所介绍的修持方式文句中,比如文中说“我观如来如如相,不异相”等,即是介绍心观法。又说“欲入一行三昧,应处空闲,系心一佛,专称名号,随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续,即于念中能见三世诸佛”,此段是介绍唯名论的念佛方法。在文中又引《般舟三昧经》重复介绍了观想念佛和持名念佛的方法,可知大师对净土的弘扬。宋知礼大师作妙宗钞传授了净土理观的修法,开拓了理事不二法门。同门遵式大师以天台教大弘净土,作《往生净土决疑行愿二门》等多部著作,以弘扬净土。其中以一部《弥陀净土忏》最为流行;以传授晨朝十口气念佛法最有影响力;一篇《净土发愿文》,即“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等,被作为晚课必修之一。

又知礼大师法孙择瑛祖师,作“阿弥陀佛身金色”偈,至今不易,净土学人无不背诵。又作净土横超的譬喻,如虫咬竹的说法,鼓励净土学人的信心。这也是从天台祖师才开始提倡而说的。南宋时,由于天台宗宗晓和志磐大师的努力,才创立了净土宗祖师前后的宗谱,使净土法门成为一个宗派。也就是说,现在遵奉的净土十三祖,是经宋、元、明的逐渐推演而形成,其中实由此两位大师最先成立。

自元朝到明朝,天台祖师又以净土忏法普化民众。蕅益大师对于净土思想的成熟,是在他写作《弥陀要解》时期。在净土宗所有的经典中,大师所推崇的是《佛说阿弥陀经》,他用了很大的功夫去注释,成书名为《弥陀要解》。此书以天台宗的五重玄义分别经义,以天台宗圆教思想作为净土执持名号的指导实修,并以信、愿、行三者总摄一切经之宗趣,特别结合天台教观的理论,融会禅宗思想,同归于净土,并大力弘传使得净宗重兴。自大师后,诸多天台大家,于讲教时,大多依照他的注释,也就逐步形成了总合教观与律学而归于净土的天台宗灵峰派,直到今日影响不减。

清朝时,天台宗省庵大师等提倡的念佛七模式,大弘于世,并且到现在还是很兴旺。正是由于天台祖师的推广弘扬,使得台净法门相互交融,所以天台思想一直引导着净土法门发展的潮流。

净土法门之所以与天台宗结下不解之缘,大家一看《法华经》就明白了。在《法华经》当中,记叙和净土法门有关系的有三品,分别是第七《化城喻品》,第二十三《药王菩萨本事品》和第二十五《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化城喻品》介绍说,昔在三千尘点劫前,时有大通智胜如来的十六位王子,都出家为菩萨沙弥,跟随大通智胜如来学修法华经法门。后来如来入定之后,十六位王子即代佛宣扬,于八万四千劫中,信解受持法华法门。这十六位王子当中,第九王子即阿弥陀佛。弥陀当王子时依《法华经》历劫修持,并于诸如来前广修梵行,后于世自在王如来前发四十八愿,修成佛道,创造西方极乐世界,接引众生。从这品当中的记载,可知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也是修法华法门而成就的。

《法华经》二十三品,在《药王菩萨本事品》中,“昔有女人闻是经典,如说修行,于此命中即往安乐世界。阿弥陀佛、大菩萨众围绕住所,生莲花中宝座之上,不复为贪欲所恼,亦复不为嗔恚愚痴所恼,亦复不为憍慢嫉妒诸垢所恼”等等。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为什么天台诸家无不推广弘扬净土法门的原因了。而那些有修有证的历代各位净土的高僧大德,为什么要兼修法华法门的原因,我们也会明白。因为法华法门和净土法门互相交涉,实在是不可分的,二者相比,都是同以往生西方为最后的归宿。法华经的开三显一思想,即娑婆是西方,谓十方世界,不离一念之心,是为净土法门之体。而执持名号,一声佛号化娑婆,度尽众生皆成佛,即法华之用。

那么,天台宗修持重在止观双运,在净土宗当中怎样达呢?天台祖师说,在念佛时观照此一声佛号,能念之体本来空寂,所念之佛也无形相,这就是空观。一句佛号,虽能所俱寂,但又不妨能念分明,所念宛然,这就是假观。一声佛号,当能所俱寂时,即能所宛然,正能所宛然时,即能所俱寂,空假互存互泯,这就是中观。所以古德说:“念佛一声,入三观之门。”当念佛时,专心而念,无有别想,即是止。又念佛时,须了了分明,能了了分明,即是观。一念中,止观具足,非别有止观,所以说念佛具足止观。念佛念到因果相合,则心佛一如,一念全体,全体一念,绝待圆融,此即是念佛的天台止观之用。念佛离此止观规则,虽修净土法门,则十修九不生,合此修法,百修百人去,毫不含糊。因为历代祖师都是这样过来了,决不会有错。而法华经第二十五品《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则是宣说西方第二教主观世音菩萨,倒驾慈航来娑婆世界辅助释迦如来,同共教化,与净土法门有着直接的关系,就不再展开详细介绍了。

 

三、结论

下面再引学者牛延锋关于《佛教天台宗与净土宗的历史渊源》这篇文章作为结论。

净土宗与天台宗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从古至今,台宗大德,无不皆以净土为归”。而在净土宗的理论宝库里,天台宗人的智慧硕果更是闪耀着永远的光芒。还有许多台宗大德,本身就是净宗祖师。鉴于台净之间的密切关系,世人有“教在天台,行归净土”之说。净土宗也借鉴天台的判教学说和理论体系来完善自己的理论思想,并以自己独特的终极关怀深深影响着天台宗人的实际修学和理论创造。由于天台宗和净土宗的相互影响,逐渐形成了宋代以后两宗大德台净双修的情势。台净的相互影响余绪,至今未绝。厘清二者的关系,对于深刻理解二者的理论构建和历史发展,不无裨益。这无论对于研究者或是修行者,都是非常重要的。

而天台宗与净土宗有着理论上的合作基础,在两宗所依的经典中可以看得出,“净土宗主张息止缘虑,凝结心念,与天台宗所主张的四种三昧相似,即强调调心之暴,直心之曲,定心之散。”四种三昧的常坐三昧(又叫一行三昧)和常行三昧(又叫般舟三昧)更与净土宗的念佛有着直接的关系。“常坐三昧的念佛是唯心念佛和实相念佛的结合,而常行三昧的念佛则是观想念佛和称名念佛的结合;同时,常行三昧又突出以念阿弥陀佛为主要内容。这一念佛法门……为天台宗的后继者们提倡台净合一开了先河。”同时,“天台的性具实相理论消解了心与色、涅槃与生死的对立,因此真正的解脱是要达到无情有性,也就是说,依报世界的转变与心的转变显得同等重要。这样,‘净土’已蕴含于天台的基础理论之中,而成为与‘涅槃’等同的概念。”天台宗人以天台观点解释净土思想,并使之契合净土念佛理论,从而大大丰富了净土宗的理论宝库。

在净土宗的形成过程中,末法思想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慧远、昙鸾、道绰的净土思想无不与末法时期有关。佛教信徒无论是自己修持还是弘传佛法,都讲究契根契机、当时当机,所谓机、时,就是审时度势的意思。每个人都必须把自己放到时代的大背景中去,这是立身处世、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对每个人都是至关重要的。从东晋以来,我国佛教界中末法思想非常普遍,当时的佛教理论都是从这里出发演绎的,慧思也是如此。佛教认为,佛陀入灭之后,佛教的发展将经历正法、像法、末法三个时期。关于正法、像法、末法三期佛法思想的解释,历来有多种说法。但在北魏太武帝灭佛事件之后,多数中国佛教徒认为那时已是五恶、五痛、五烧的末法时期。当时智顗的老师慧思大师就具有强烈的末法观念,他说:“彼佛世尊,灭度之后,正法像法,皆已过去,遗法住也,末法之中。是时世恶,五浊竟兴,人命短促,不满百岁,行十恶业,共相杀害。”而他自己就生在“末法八十二年”这样的浊恶之世。慧思大师对这样的末法之世充满了忧虑,他的思想对后代的天台弟子,尤其是他的弟子智顗阐发净土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

天台宗的实际创始者智者大师,对弘扬和发展净土宗的理论做出了重大贡献,其主要净土著作有《观无量寿佛经疏》《阿弥陀经义疏》《净土十疑论》《五方便念佛门》等。后两部书极大地拓展了净土理论,为善导的净土分类、称名念佛方法、念佛非别时意等理论建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净土十疑论》,“总摄净宗主要疑问,开显念佛宗纲心要,断疑生信,厥功最巨”。该论中提出的十种疑难,“基本囊括了世人对净土法门进行理性思考的所有模式及框架”。大师解答了难行道与易行道、往生不退、为何往生西方净土、弥陀净土与弥勒净土的区别、心净与土净的关系、往生的条件、十念往生等诸多疑问,直到今天还对净土宗人具有指导意义。大师十念往生非别时意的论断,为称名念佛的发展和接引普通民众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智者大师在《维摩诘经略疏》和《观无量寿佛经疏》中,还对极乐净土的分类、教主为报为化、临终来迎之佛为报为化等问题提出了解答。大师将极乐净土分为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无障碍土及常寂光土等四种,认为度化凡夫的弥陀净土为凡圣同居土,临终来迎之佛为应化身。这些论述对善导大师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对智者以及当时的净影和嘉祥的观点进行批判吸收的基础上,善导提出了更有利于净土宗平民化的净土观。现在净土宗对弥陀净土的分类,依然是按照智者大师当年的分法。

在《五方便念佛门》中,大师对从散入定、从事入理、从空有到息二边的观想念佛次第进行了天台止观学的阐释,使之形成了与净土宗的观想念佛,既相似又有区别的五门禅观。又按由浅入深的次序,开五门念佛方法:“叙开念佛五门,第一称名往生念佛三昧门,第二观想灭罪念佛三昧门,第三诸境唯心念佛三昧门,第四心境俱离念佛三昧门,第五性起圆通念佛三昧门。”还解释了念佛三昧,认为“将入诸佛法,方便诚多。若以一言而具众门,无过念佛”。大师还详细介绍了一行三昧,这与大师所立的般舟三昧相结合,极大地拓展了获得念佛三昧的门径。大师涉及了净土宗的称名、实相和观想全部三种念佛方法,“融天台教理与念佛之法于一体,独树一帜,极具代表性”。大师还有一部由其弟子灌顶整理而成的《阿弥陀经义记》,文简义丰,并用圣言量来进行诠释,是“中国早期净土思想的重要文献资料”。由于大师对净土法门的阐解和倡导,开始了历经唐、宋、元、明、清直到现代的台净密切关系,为台净诸大德兼弘台净做出了典范。

唐代飞锡大师研习天台一心三观之法,并论述净土著作多部,可惜多已佚失,只有《念佛三昧宝王论》一部传世。在该论中,大师倡导三世佛通念的观点,即不仅要念过去佛和现在佛,还按照《法华经·常不轻菩萨品》的介绍,把一切众生当作未来佛来念。大师肯定了念佛是易行道、念佛必能往生的说法,还认为高声念佛易于功夫成片,速成三昧。他还阐述了念阿弥陀佛就是念去、来、今三世阿弥陀佛的观点。大师的“三世佛通念之说,是由般舟三昧与法华不轻行两者结合而来,将法华与念佛融合一致,可谓师之特色”。

赵宋(即宋朝)的四明知礼大师,天台宗十七祖,著有《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观无量寿佛经融心解》两部阐扬净土观法的著作。《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为智者大师的《观无量寿佛经疏》作注释,强调修心妙观,即心即佛,一念之心,也可举体作生作佛作依作正,阐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之理。在这两部著作中,大师以天台义学,尤其是《摩诃止观》,来阐释净土观经的十六观法,认为观经观法是圆教不思议妙观,一观具足空、假、中三观,三谛圆融,三谛一境,所观之佛为三身一体之佛,而所观之成就能通感四土。观净土的依、正二报就是显现众生本具的本佛本土,观佛是约心观佛,虽然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但是观心要比观佛容易。“知礼认为弥陀应身,即三身而一身,又极乐凡圣同居,横具方便、实报、寂光三土。”知礼的这一观点,比智者大师对凡夫往生净土的凡圣同居土,给予了更高的判定。大师还对十六观一一别观,既论九品之别,又通判九品阶位。大师以天台的立场立十六观法,约观心而观佛,观佛而现众生本具之佛。这不同于传统的净土观想念佛,而是明显的台净融合论,是台宗与净宗进一步融合的体现。知礼一生中还大力发展净土忏仪,以期忏除业障,坚固信仰,增加品位。不过,“知礼在忏仪中并不是一味念佛号,而是将天台宗教义,特别是‘性具’思想贯穿其中”。

慈云忏主遵式大师,是与知礼同时代的天台宗大师,他著有《往生净土忏愿仪》和《往生净土决疑行愿二门》等净土著作。在《往生净土决疑行愿二门》中,他分两部分,分别解释修行净土法门中疑师、疑法、疑自的问题和礼忏、十念、系缘、众福等修行方法。他认为,“信解行愿原始要终不数千言,而能备举者实兹二门矣”。文中十念门中的发愿文,经略加修改,一千多年来被写入了寺院早晚课本中,作为信徒们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之用。这一段发愿文,等于是净土法门的心要,其主旨,是通过修习念佛法门,而得到极乐世界的上品上生,然后发愿倒驾慈航,行菩萨道,早成佛果。内容虽然简短,但却丰富完整,恳切感人。《往生净土忏愿仪》则是更为完整的拜忏和发愿仪轨。大师还作有《往生正信偈》,收集净土五经和其它佛经中所讲到的往生极乐世界的修持方法,阐发往生的道理。

两宋时期,“台净合流的集大成者为石芝宗晓。宗晓对台净合流的贡献有两个方面:其一,编撰了《乐邦文类》《乐邦遗稿》两部文集,保留了大量的净土文献;其二,用天台教理统摄净土,最终完成台净的合流”。《乐邦文类》收录了净土文献二百余篇,由于其中的佚文很多,愈发显得弥足珍贵。《乐邦遗稿》则是对前者的拾遗补缺。宗晓在有的文献后面加上了按语,用天台宗人的论述来阐发自己的净土思想。他认为净土宗也是一种开权显实之教,和《法华经》一样是实教。他还从天台性具思想和一念三千的观点出发,圆融唯心净土和指方立向净土的关系,“进一步将唯心净土思想纳入到‘教’的范畴下,以此提升净土之教的地位”。

幽溪传灯是明代中兴天台宗的僧人,他立天台祖庭,兼研习禅及净土,其所撰净土典籍有《净土生无生论》《阿弥陀经略解圆中钞》《净土法语》《观经图颂》等。“《净土生无生论》是佛学史上的重要著作,它以天台宗的性具原理解释净土实相。”在该论中,他广集诸经论,融会天台宗三观之旨,来阐扬净土法门,发明净土生与无生的圆融关系。历代大德对大师的这部著作评价甚高,其与《净土十疑论》《念佛三昧宝王论》合称“净土三论”。《阿弥陀经略解圆中钞》则以天台圆教中道第一义谛来阐释净土教理,以极乐依正为妙有,一心持名为真空,非真空而不能证于极乐之妙有,非妙有而不能显于此心之真空,二者三谛圆融,才契入净土妙旨。其《净土法语》阐发净土念而无念,生而无生,两者并忘的三妙境界,备受明代净土学者的称赞。

蕅益智旭大师,明末四大高僧之一,24岁出家,32岁宗天台,但又不以天台教观为限。他继承真可、脆宏、德清等学说和思想,在佛教理论上提倡性相融合,实践上主张禅、教、律三学统一。宣称禅是佛心,教是佛语,律是佛行,同归一念。著《法华会义》《教观纲宗》,述法华秘髓,宣台宗旨要。大师的净土宗著述主要有《弥陀要解》,《灵峰宗论》,以及大师亲选的《净土十要》等,这些都是净宗修学的经典之作。《阿弥陀经要解》一书,是他晚年以天台宗解释《阿弥陀经》,体现净土思想体系的著作,注重提倡持名念佛,并以此经总摄佛教,又以信愿行收摄此经宗旨。成时大师在序中称赞道:“小本得是疏,便觉一行三昧,横吞万派而卓立孤标,事出非常而道在伊迩。深故幽远之藏,一旦尽开。”印光大师也称赞备至,认为纵古佛复出,重解此经,也不能高出其上了。同时,在他的其它著作中还有禅、教、律归入净土的思想。后来台家讲教大多依据他所释的经论,他的思想经他弟子等的发扬,与天台宗融合,形成了合教、观、律,归入净土的天台灵峰派。清代的彭际清、魏源、行策大师、省庵大师等,民国的谛闲大师、印光大师等,都受到这一派净土思想的影响,一直到现在。

 

四、最后说明

以上所说的天台与净土的关系,因限于精力与时间,以及本人的学识疏浅,仅就台净历代祖师当中略提几则为之说明,仅就两宗人物方面略为说明,其中双方的教义、修法、思想等,也只是作蜻蜓点水式的说明,实不能全面概括台净两宗的关系。以上观点也仅是我本人一点管见,不能代表真正的台净两宗的教义。又因本人懒惰习性,疏于查阅,其中错误难免,尚请诸方指正。又本篇仅作讲义演说,所参考与所引内容有直接抄录的,有取其观点的,因特标明于此,以表感谢。

参考文献:《妙法莲华经》《天台宗高僧传》《教观纲宗》《天台宗纲要》《天台宗心钥》《净土圣贤录》《净土思想论集》《佛教各宗比较研究》《通向极乐之路》《祥和洒脱之路》,以及蔡惠明居士著的《天台宗晓的乐邦文类与乐邦遗稿》、牛延峰学者著的《佛教天台宗与净土宗的历史渊源》。凡所引诸文,没有一一标出是何部书籍,敬请谅解!

 

记于临海延恩寺丈室

二零一二年古历七月三十日

  • 法华教观

  • 天台教观

Copyright © 2018 佛教天台宗 ALL Rights Reserveds.
技术支持:联科科技   网站备案:浙ICP备2022013982号-2 浙公网安备 33108202000754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浙(2022)0000011